浙江在线8月15日讯(记者 马黎)“溯曹娥江而上、离东山不远处的嵊州,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叫做三界。如果把时间轴拨回1800年前的话,那里有一个地方,称始宁墅。它的主人,是谢安的侄孙——谢灵运。”
谢灵运大概不会想到,1800年后,有一位生活在杭州的00后男孩,读了他写的《山居赋》,一路寻找始宁墅,做了考据和解读,还写了《东山与始宁墅》一文。
这个00后男孩叫郑诚一,16岁,现在浙江春晖中学读书,过完暑假上高二,即便功课紧张,他依然保持着两天看完一本书的节奏,去年还出版了第一本书《一个中学生眼中的二战史》。
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不过这回,是考古学家的孩子。
老爸郑建明,原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林湖瓷窑址考古领队,最近转身成了复旦大学文博学系教授。
郑家“父子兵”
考古学家是怎么带出这么“先锋”的儿子?
一个月只回家一次
“督”牢儿子写文背诗
郑建明和郑诚一父子俩走在人群里,属于一眼就能看到的那种——爸爸1米85,儿子1米95,还有继续长高的趋势。
老爸是古诗词高手,几乎每次考古报告PPT里,每一章节的小标题,他都会选一首古诗,而不是专业术语。
儿子郑诚一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古诗词,小学毕业能背五六百首,现在已经写了十几首诗歌,班里有同学编曲,必定找他来填词,他还经常活跃于学校文学社。
“我太忙,几乎都不在家。”郑建明说。从出生到现在,他基本上一个月只回来一次。
“你会抱怨吗?”
“我会抱怨他怎么又回来了。”儿子笑,爸爸一回家,又得“督”牢他写文背诗。
老爸让郑诚一练了8年书法,写隶书,临《张迁碑》,希望他静下心来。“但效果不佳。”儿子笑。
郑诚一说,老爸会推荐他看一些书,比如《剑桥中国史》,还有黄仁宇、葛剑雄的书。“不一定都能看懂,但我都看完了。以前看历史就是看故事,现在觉得不是,历史没有表面这么简单,还应该有更多的研究。”
老爸有教你考古方面的知识吗?我问郑诚一。
“他不喜欢。”老爸插了一句,“他说,你做的是小历史,我要做大历史。实际上他没看懂我。但是,那天我还是很高兴的,他这样说,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格局的。”老爸此时露出了一点点小傲娇。
郑诚一
回趟金华老家
也要深度探访
中考之后,郑诚一放弃了旅游,拒绝了所有课外辅导班,为了写二战史。他经常和同学聊二战,各种风云人物,聊着聊着,最后变成他一个人在讲,听众也越来越多,同学说,你还不如写本书。去年,他在爸爸的上林湖考古工地待了一个暑假,写完了《一个中学生眼中的二战史》,13万字。
采访这天,父子俩打算回金华老家。
回个家,爸爸也不“放过他”,打算顺道去趟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我们家就是浦江迁到金华去的。”再去上山遗址,也是郑建明工作后的第一个工地,“我还准备带他去看八咏楼,李清照在那待过,写过《题八咏楼》,回来的时候,可以再去西施故里。”
“浙东这一块深度走一走,我给他引路,哪里会有什么故事,特别是考古上的,让他自己去找,去想,在地理上能串起来,一部浙东大文化史,慢慢勾勒出来。”
寻找始宁墅,也是爸爸提出来的。
谢灵运所住的始宁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崇拜谢灵运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剧透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如李白所言,这个地方还在吗?文献对此记载很少,后世研究者也不多。
始宁县在浙江的嵊州和上虞之间,都是山,平原很少,公元127年设县,公元581年撤县。但郑建明说,这样多山的自然环境,范围又很小,其实不具备设县的条件,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区域却是窑址群最集中的地方。
郑建明是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的考古领队,上虞是成熟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的起源地,时间是东汉中期偏早,公元100年左右。禁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3条龙窑,分别是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的窑炉。
这趟和儿子去找始宁墅,他隐约觉得这个地方和窑业有关。
“在我看来,始宁县的设置,跟上虞这批窑址的兴衰相伴始终。127年,相当于窑业开始走上坡路,东吴前后兴盛,东晋开始慢慢走下坡路,581年,进入南朝晚期,窑业最低谷,这个县也撤销了。我推测,这个地方的设县,可能是为了管理窑业。”
“很少有人研究始宁墅。所以,他写别的东西我帮不上忙,但这个,我几十年的积累,还可以借点力。”郑建明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