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国际盲人节视障人士的一天:盲道上的石球和铁树,让她烦恼
2018年10月16日 06:42:5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俞任飞

15396202702566963158615663136528.jpeg

  ①在地铁,有工作人员上前帮忙。

15396202668652123559375105676868.jpeg

  ②她差点没坐上公交车。

15396202741197582243600466652657.jpeg

  ③这种断头的盲道很危险。

15396202777993795057946766669634.jpeg

  ④西湖边的盲道上有障碍物。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任飞)昨天,是国际盲人节。

  当天有残障人士手机辅助公益活动,孙雯四处联络,张罗了好几天。

  孙雯是一名视障人士。按标准,她属于一级视力残疾,视力不到0.02,只有左眼有很模糊的光感。但从事公益后,她需要更多地走出家门。

  大部分视障者的生活,被孙雯戏称为“三关”,小时候“关”在家里,成长中“关”在学校,工作后“关”在按摩店里。对他们来说,出行属于胆大者的尝试,马路外的世界,既好奇,又危险。

  14日,记者跟随孙雯,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近距离观察了视障人士一天的日常出行。

  记者发现,在这第35个盲人节,城市里的无障碍出行正在完善,但细节仍需改进。

  差点错过的公交

  早上10点,孙雯准备妥当。

  双肩包里,除了常规的雨伞和水壶外,墨镜和眼药水也必不可少,强光常刺得她双眼干涩。右边的侧袋里插着放大镜。有了它,孙雯可以把脸斜贴在站牌前,眯起左眼很勉强地看出是几路公交车。

  穿上脚感明显的薄底鞋,抄上靠在门边的旧盲杖,万事俱备。钢管制成的盲杖红白相间,前端变形,满是碰撞造成的划痕。“我不爱用这根(盲杖),既不轻便,又不好看。但没有其他办法,用了一年多的进口折叠盲杖坏了,一直找不到人修。”(记者注:孙雯想找人修好这根盲杖,一直无果。有办法的读者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068)

  第一段行程,孙雯要倒两趟公交、地铁,去10公里外的浙江省图书馆,更新智能听书机。

  出门的第一段路,尽管没有盲道,孙雯却很熟。“门口到电梯5步,电梯到电子门10步,出门再走上20多步到第一个拐点……”可谁能想到,从家门口到车站短短几百米路程,花了她近半年的时间来熟悉。

  不过,很快她就碰到了第一个麻烦——坐公交车。十几米长的港湾式站点里,公交车接连驶入,孙雯需要通过语音报站判断自己乘坐的车是否进站。“可有的车还未报站,就开走了”。当天,几辆车同时进站,她的车排在了后面,来不及赶去的她只能向外举起盲杖,示意停车。结果,公交车撞开了她的盲杖,驶出几米后才缓缓停下。

  比起公交,孙雯更青睐地铁。进入安检后,就有工作人员上前问询,领着她下楼上车,并安排到达站人员接站。到达后,两名工作人员早就等在车厢门外,左右搀着她一直到站外。“她们态度很好,有时候会把我带到换乘的公交站,送我上车之后才离开。”

  从三里亭的家到浙图,不过40分钟的行程,孙雯用了将近2个小时。“今天还算顺利。”她回忆说,之前有次错过报站,差点坐到余杭,打车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回来。

  盲道上的“地雷”

  盲道是视障者出行的生命线。

  可是刚从黄龙洞下车,这条生命线就断了。边上是一个施工现场,长长的铁围挡将原本人行道包裹起来,盲道无处可寻。

  下车后,她的右脚有些外八,斜着踏出,手里的盲杖配合着大幅度摆动,尽可能地试探着前路。跟着人群,孙雯小心地走着。再向外几米,有飞驰而过的汽车,让人不禁捏一把汗。

  除了偶尔中断,盲道也很少通到建筑物的大门。从浙图出来已是中午,孙雯打算去黄龙体育中心吃点快餐。一进入黄龙,盲道再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迷宫般的“停车阵”。车与车之间紧凑得连记者都很难穿过,孙雯踌躇了好一会,找不到路,不得不从另一边绕到了饭店门口。

  进店又是一个考验,孙雯的鼻子用力吸了两下,靠味道确定了大门所在。不止于此,从进门,到点餐、付款、叫号、寻位,对她来说都很难。“想喝饮料,如果没人告诉,我找个吸管盒都很困难。”每一个小到让我们普通人忽视的细节,都会成为视障者出行的大麻烦。

  人行道上的石球、路障,都让孙雯吃过不少苦。“我明白这是防止车辆进入,但能不能摆得离盲道远一些。”隔三差五,孙雯总会撞上这些“地雷”,“我最恨那些铁树盆栽,底下摸着以为能通过,结果一头就扎上了铁树。”

  离不开的智能手机

  尽管还有诸多不便,但孙雯觉得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我小时候,学校外是一条机耕路。有的同学跑出去,就再也没回来。”现在,杭州市的主干道上几乎都有盲道,各种带盲文的提示也让出行更加便利、安全。

  最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智能手机和各类APP对出行带来的帮助。

  孙雯离不开手机,尽管看不见,但通过旁白功能和辅助按键,她能操作大部分功能,甚至照相。直接向手机发问,她就能知道附近的餐厅;通过文字转换,她能和朋友在微信上沟通;有声导航地图,能带她快速前往陌生地区。最早,许多视障者习惯于结伴出行,但无障碍设施和科技的进步,让他们得以独自出门。

  比如打车,过去不知道的士什么时候会路过,孙雯只能一直在路边举着手,“有些司机觉得有点奇怪,还会拒载”。现在,对着打车软件报出自己的目的地,几分钟后就会如约而至。时间被大大缩短。

  别害怕,勇敢走出去

  孙雯是一名义工。

  在她的同龄者中,有不少视障者,仍局限在从家到按摩店的狭小空间里。她试图改变这种现状。

  前几天,孙雯和几个视障朋友,去了象山旅游。有人笑她:“看不见了还玩什么,西湖边和按摩店不都是一样,风景你也看不到。”但当她真正站在海边,感受海浪卷着细沙从指缝间流逝,咸腥的海风从耳旁吹过,她和常人一样充满欣喜。

  她愈发觉得,虽然眼不视物,但更应该走出去。用耳鼻,用四肢一样可以感受世界。孙雯甚至渴求一张全国景点数字地图,有声的景点介绍和路线导航,可以帮助她在曲折的景区道路上游刃有余。未来,孙雯希望让更多视障者出现在道路上。“盲道上不见盲人,这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

标签: 盲道;盲杖;出行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