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打造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18年10月29日 09:17:58 来源: 杭州日报 蓝蔚青 杨于佳

  二十年来,拱墅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充分的文化自信,致力于打造深具运河特色的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努力实现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融,让生生不息、开放包容、笃实创新的运河文化成为拱墅的根和魂。拱墅区也因此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入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2006年12月,习近平同志视察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并作出重要指示: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浙江日报》2007年1月1日)沿着习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拱墅区委区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护、传承与弘扬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拱墅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14 年6 月,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11 月21 日,李克强总理亲临运河拱宸桥段考察,对运河保护开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中国网2017/6/30)2017年起,拱墅区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在新时代和新起点上,持续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弘扬运河文化这篇大文章。拱墅经验为我们提高文化自觉,更好发挥文化浙江建设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一、以运河文化为魂,二十年如一日,强化城市发展的文化引领力

  拱墅因运河而名,因漕运而兴。如何让运河这一流动的史诗复刻拱墅的辉煌,是摆在当代拱墅人面前的重大经济和文化课题。

  在理念上,把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独特、稀缺资源,特别珍爱。二十年来,拱墅区以保护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为核心,不断做文化的加法和乘法,让运河文化辐射整个城区。区历届党代会都把保护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并提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2016年,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运河沿岸名区。2018年,举全区之力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行动,确定了四大目标44个项目。

  在机制上,建立实体化运作机构,打破部门壁垒。在组织层面,成立“文化引领”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街道均成立“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确保工作落实;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深化运河文化研究;成立半山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依托杭钢等工业遗产建设半山文化小镇。在政策层面,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工作格局,创建了浙江省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出台了全国首个文化志愿服务的地方性规范,修订出台了《拱墅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办法》《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奖励扶持办法》等鼓励政策。在协同层面,在博物馆聚集的拱宸桥西,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思路,建立与市运河集团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创立“三联模式”,通过“文化主体联盟”“文化路径联姻”“文化服务联群”,整合社会力量,有效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质量,成为公共文化协调机制在基层实践的成功样本,得到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中国文化报指出,这一协调机制实现了办文化从“体制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的转变。

  二、以博物馆群为核,保护展示并重,不断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拱墅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的要求,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突出“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严格保护拱宸桥、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点,使香积寺塔、桑庐、高家花园、江墅火车站等历史遗存重现光彩。坚持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保护原则,创新“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的和谐安置方式,依据“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原则,保留修缮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大历史街区1000余幢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运河古居,改善原住民生活设施配套,重现运河人家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态,同时引入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等优雅传统文化业态,布局43处非遗及传统文化体验的公益平台网点,使拱墅成为体验京杭大运河风情、享受慢生活的首选之地。

  拱墅区又充分利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刀剪剑、扇、伞、工艺美术五大国家级博物馆扎堆的得天独厚优势,把博物馆建设与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有机结合,使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建立了展示与参与相结合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和全国第一个非遗文献馆。不仅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参观,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而且充分发挥这些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年均举办各类文化特色活动200余场,成为我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首批传承基地和杭州市中小学生第二课堂优秀基地。依托国家级博物馆群的品牌和地标效应,拱墅区还扶持了一批民办博物馆。去年5月,区两办又专门发出《关于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加强文物、民俗保护工作的通知》,有组织有计划地抢救性征集记载“运河人家”乡愁记忆的“老物件”,挖掘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和童谣,以传承和保护历史文脉,留住拱墅的“根”和“魂”,生动展示运河沿岸的沧桑巨变,并在展出后进一步筹建百姓民俗生活博物馆。这些都从“吸引”和“辐射”两个维度,展示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巨大魅力。

  拱墅区还努力做好自新石器时代至民国的23处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工作,成功争取“半山立夏习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代表作名录、“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和“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建立30多家非遗宣传展示、生产、传承基地,在10个街道、99个社区布设传统文化展示区域。同时在“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创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了13个由工业遗存转变而来的文创产业园,打造了LOFT49这一文创产业新模式,发布实施了全国首个文创产业园区服务标准,使历史文化和创意文化相得益彰。文创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93.95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现增加值87.66亿,同比增长12.3%;占GDP16.7%,还培育出国家和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于文化自觉的全域性全方位建设,使整个拱墅区正在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三、以参与体验为重,活化非遗传承,重视传统文脉在当代的精神延续

  文化是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当代人亲身去体验和感觉、触摸,才能得到传承,发挥积极作用。拱墅区不仅依托博物馆群,经常性地安排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人现场传授技艺,多方合作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而且连续举办4届“一河串百艺”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活动,政府主导,吸引高校和大师来拱墅指导、讲课、传艺,吸引相关企业、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接受培训、深造,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传承人“四位一体”互联互融的运作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支撑。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和主题创作,近5年来组织撰写了30余部运河文化系列丛书,包括文史专著和诗歌作品,让居民和游客能联系周边环境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

  拱墅区还每年举办“新年走大运”健走活动、运河元宵灯会、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庙会、运河龙舟赛等参与式品牌活动,唱响“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逛庙会、冬赏花灯”的运河文化四季歌。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传授传统技艺,经销传统特色产品,形象展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使市民和中外游客感受到浓浓的古韵乡情,共同领略追求幸福、奋发向上、精益求精、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脉,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着力营造和谐共进的社会氛围。

  四、以民生福祉为先,优化文化生态,搭建群众唱主角的舞台

  文化属于人民群众,运河文化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大众性。在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现阶段,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愈来愈成为民生福祉的强烈需求。拱墅积极培育“活动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参与”的文化生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积极修复全区河网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建成运河古韵生态廊道、健康夜跑生态廊道等共29条51公里水清岸绿景美的沿河“绿丝带”,沿河健走成为新时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举办市民广泛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的价值导向和身份认同得到更好的彰扬。积极打造老百姓自己唱主角的“民星大舞台”,380余支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活跃在社区。成立“运河地书协会”,在广场、社区临摹“地书”已成为一项全区性群众日常文化活动。“古运河之声艺术团江南丝竹队”开创了群艺团队走进我国民族音乐最高殿堂的先河。成立了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大运河创作基地,集聚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依靠民间力量建立了蜂巢剧场、吴理人工作室、运河读者朗读屋、24小时开放的“廿四书弄”、老开心茶馆、剑瓷视界、黄亚洲书院、拱宸书院等社会文化活动场所,为百姓提供便捷化、多样性、个性化的文化产品。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拱墅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遍布全区公共文化场所的免费WIFI,享受包括文体信息发布、场馆讲解、特色活动报名等数字化服务;运河文化广场、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文体中心、区体育馆、十个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家园活动不断,“15分钟文化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有了更强烈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五、以文化底蕴为本,发展新兴产业,成就运河沿岸名区黄金效益

  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拱墅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航运功能已经弱化的“黄金水道”发挥文化所带来的“黄金效益”。借助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有效利用,拱墅不仅复兴了古运河商贸文化,而且成为杭州的都市新中心。洋溢全区城乡的“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拱墅区集聚高端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优势。国内一流开发商慕名而来,运河智慧网谷、运河财富小镇、汽车互联网小镇、工业设计小镇等产业平台建设全面拉开,融入开放、包容、创新的运河文化特质,打造支撑拱墅未来产业发展的骨架。成功引进顺丰、新浪、360、联想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成为运河边创新型产业发展高地,被誉为杭州版“中关村”;运河财富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成为钱塘江金融港湾“拱墅站”、省金融博览会永久会址;北部软件园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全面投用,杭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开园。拱墅区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迸发的创新创业活力,使之成为一方正在崛起的热土、人才向往的高地。

  在传统商贸服务领域,适应消费层次的提高,积极发展适应时尚消费文化的新业态。以运河景观带为中轴,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拓展空间纵深,丰富旅游产品,推出运河水上精品线,发展运河边的精品民宿群,打造“国字号”特色商业街——胜利河美食街和石祥路汽车商贸街区,“盒马鲜生”在浙江的首个门店落户拱墅运河畔。拓展以楼宇经济为载体的运河立体商圈,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带动了产业转型,方便了群众生活。

  六、拱墅经验的几点启示

  1、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同上书,第289页)我们不能把文化仅仅看成消遣娱乐,把文化工作仅仅当作部门工作,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把文化作为发展的灵魂,广泛凝聚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断增强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辐射力和引领力。

  2、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让大众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感受快乐、享受文明。文化是区域风貌的生动形象展示。但我们不能把结果当成目标,把文化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把历史文化遗产仅仅当成“金名片”。要注重价值引领,努力提高文化活动、文化场所、文化产品的公益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便捷性,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群众普遍欢迎的活动打造成品牌。注重发掘和展示文化资源中与平民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帝王将相名人。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帮助他们搭建平台,加强专业队伍对他们的指导。

  3、要不断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习近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使我省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众多的名城、名镇、民宅、名园等得到保护,优良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习近平:《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上书,第330页)浙江是文物之邦,各地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忆和浓厚乡情的传统文化元素遍布民间。我们要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把保护与利用、展示与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拆除有形无形的围墙,依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业态并辐射周边环境,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4、要善于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商品和服务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正在融入各个消费领域,成为提升消费水平的重要推手,并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业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浓郁宜人的文化氛围已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环境因素,一批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实业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战略方向,而且要为其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蓝蔚青,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研究院智库专家;杨于佳,杭州市拱墅区文化馆副馆长)

标签: 运河;运河文化;文化;拱墅区;博物馆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