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60+专栏开启倾听你的故事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腿脚不灵便了,子女又忙 你会选择如何养老
2019年08月07日 06:22:5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吴朝香

浙江在线8月7日讯 2016年开始,我做了很多和老年群体有关的报道,因为这些报道,我接触了许多老年人,他们各有各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老人。

一位是82岁的大伯,是我在养老院碰到的,大伯年轻时是学霸,精通四国语言,做科研工作。唯一的女儿在美国定居。

女儿要在美国买房,资金困难,老两口就把在杭州的唯一住房卖掉,支援女儿。70多岁的时候,他俩开始四处租房,平均两年换一次房子。等到80岁时,中介不愿再把房子出租给他们。大伯就和老伴住进了养老院。

两位老人是乐观派,不觉得这是种无家可归的凄惶,大伯反复说:就这么一个女儿,遇到困难了,我们不救她谁救。

女儿在美国给他们申请了绿卡,但两人待了不到半年,就逃了回来,因为实在适应不了异国他乡的生活。

大伯对养老院很满意,唯一不适应的是这里的饭菜,因为不能烧饭,只能吃食堂。

大伯说,以前在家,他常常自己烧饭,买点上好的里脊肉,炒一下,很嫩,加点豆角,或者做个狮子头、红烧肉。

大伯说起自己的事云淡风轻,唯有讲到这里时,我记得他的话里有了滋味,甚至忍不住咂了咂嘴。

这种滋味出卖了那种隐没在心底的落寞。身体机能的衰老只是变老的最表象,它改变你的生活,你漫漫人生形成的每一个习惯,你觉得理所当然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变得难以实现。

一位养老院的负责人曾对我说,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们,最大的问题是,和室友们的相处,有人喜欢开空调有人怕冷,有人喜欢把房间里摆得满满当当,有人喜欢清清爽爽。管理者们最头疼的是遇上那些要频繁更换同居伙伴的老年人。

但对他们来说,人到老年,却要和陌生人在生活作息上重新磨合,这何尝不无力又无奈。

还有一位70岁的大伯,身材高大,说话干脆利落,年轻时参军保家卫国,也在工厂做过管理。我见到他是因为他把一辈子的积蓄40多万元,拿去做投资养老,结果掉进集资诈骗的陷阱。他怕上当受骗,对那个项目观望了两三年才出手,但最终还是中招。出事后,他不敢对子女说,儿子知道后,说他是老糊涂,败家子。

说这句话时,大伯眼神的黯淡让你感到儿子这句话的杀伤力大概不亚于损失40多万元。

想必,他年轻时也是杀伐决断,但如今却像一个无知的孩童一样被教育。他调动自己的常识、经验、智力去判断,但社会变化太快,新事物层出不穷,他的防范意识已经不够用,现实的复杂性已超越他的认知,以他这个年纪去适应,实在是有点难。

这是衰老带给老年人自信心的摧毁。这种摧毁无声无息,却又最尖锐。

我们关注老年人,不仅仅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有这种种的内心的微妙,隐匿却不容忽视。

我还和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家属聊过天,我记得,作为照料者的她,在重压下,不止一次表现出崩溃。

“很多时候,我都想自己打自己,想大喊。”即使已经从照料母亲的重任中脱身两年,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她还忍不住攥紧拳头。

其实,变老,并不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家有老人者,每一位家属和照料者,都要直面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状况……我采访过的一位长期研究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学者曾说,每一位这样的照料者都是“隐形病人”。

当然,变老也不只是低落和沉重。

我见过刚刚退休的阿姨们,在家闲不住,和志同道合的小姐妹们创业开饭店,做得辛苦,但却乐在其中;也有素不相识的老人们,因为养老走到一起,在乡间找一别墅,抱团养老,热热闹闹……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明了变老后要面对什么,也许你会用力过好年轻的今天,也许你会开始关注身边和养老有关的某一处细节,当你老了的那一天,会遇到越来越少的问题。

标签: 老人;养老院;老年群体;养老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60+专栏开启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