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怎样把技术内化成手感?来听听“大国工匠”讲述自家绝活
2019年09月24日 03:03:22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张晓燕

  浙江在线9月24日讯(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张晓燕)昨天上午,全国首个“926工匠日”暨长三角工匠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也是“926工匠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

  来自全国的各路大咖齐聚杭州,大家敞开心扉,共话“工匠精神”,这其中包括了三位“大国工匠”,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他们的私家分享吧。

  他是“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参与过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

  高凤林,1980年9月参加工作,特级技师,焊接过的火箭发动机占我国火箭发动机总数的近四成。他攻克了长征五号的技术难题,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凤林入行不久时,组里的老师傅曾告诫他,凡是有成绩的,无不排除干扰,并且做到了持之以恒。

  航天产品离不开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可要当好一名工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怎样才能当个好工人呢? 高凤林的师傅是这么说的,“必须上四个台阶。首先要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写出来。”

  39年来,高凤林与同事攻克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他很享受这份常人眼中很枯燥的工作,也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高凤林焊接的产品是火箭发动机喷管,被喻为火箭的心脏,他的这双手被称为“金手”。

  “金手”的练就有多来之不易和艰苦,只有高凤林自己清楚。

  吃饭时,拿筷子比划着送焊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杯子练稳定性;哪怕休息时都举着铁块练耐力……高凤林还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性,日积月累苦练基本功。

  高凤林理解的“工匠精神”是集道德、人品、觉悟、技术于一体的,核心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它需要脚踏实地去践行,要有一个渐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工匠日的设立,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杭州的确开了个好头。”高凤林说。

  “复兴号”正式上线那天,他像嫁女儿那样高兴

  李万君,吉林省总工会副主席,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

  “作为一名高铁工人,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这句话,是李万君时常挂在嘴边的。

  32年前,李万君从职高毕业来到客车厂配焊车间,当时的岗位是轨道客车水箱和制动风缸的焊接,工作环境和条件都蛮苦的:场地的焊烟浓得十米开外根本就看不见人,在焊接水箱时工作服上蹭的全是油,焊花把工作服烧得到处是小窟窿。“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形容我们的工作环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万君笑着自我调侃。

  在李万君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他觉得别人能干的,他一样能干。工作之余,他主动找一些废铁板来练习焊接技术,通过日复一日刻苦练习,他的技能得到了迅速提升。

  工作第二年,李万君参加了公司的技能大赛,获得了轻工组第二名。“这是我第一次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自信心一下就上来了,觉得这份事业肯定能干好。”之后通过不断学习练习参赛, 他多次获得省市乃至全国的焊工大赛状元。

  随着国家各项建设飞速发展,到了高铁时代,焊接技术人才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2015年初,公司开始试制生产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国高铁“复兴号”,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由于焊缝弯道极空间特别狭小,极易造成焊接缺陷。“那时候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有自己摸索。我和工友们一起经过多次试验反复论证,总结出一枪三焊的操作法。”李万君说,2017年6月25日“复兴号”正式上线,这个日子自己就像嫁女儿那样高兴。

  作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27项获得国家专利。

  李万君说,杭州设立全国首个“工匠日”,能够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对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起着深远的意义,“只有让更多的工友们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中国制造才能叫得更响。”


  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

  夏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师、高级技能带头人,小型精密通信天线装配负责人,装配的天线服务于北斗工程、远望测量船、探月工程、中国“天眼” 等国家级大型项目。

  夏立做钳工30年了,每天就是和各种通信天线打交道。他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

  “从小到拳头大的机载天线到亚洲第一的65米‘天马’射电望远镜,再到世界第一的500米‘天眼’,我装配的产品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说这句话的时候,夏立自信又骄傲。

  完成了多项重大工程之后,在大型天线加工制造领域,夏立的“手艺”得到了证明,很快又迎来了新的考验,那就是小型精密天线制作。

  工作时他常备的工具是手电筒、镊子、头灯和放大镜。

  机载、星载小型天线的口径小,指标要求近乎苛刻,对装配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夏立凭着高超的技术做到了。从业30年,他的技术已经内化成手感。“我用钻头钻一叠纸,凭手感可以控制钻头只穿破一张纸。”夏立说。

  夏立和同事们装配的天线服务范围广泛,不仅有“嫦娥”、“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还有潜艇、航母等军方设施,还涉及银行、民航空管等数据传输。“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是说做了多大的事,而是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更好。”夏立说。

  有时候同事们经常会讨论工厂里究竟什么技术最牛,“我的理解是,我是组装天线的,那我装配第一台和第1万台还能够一模一样就是真的牛。如果这1万台还比同行便宜,那就是更牛的技术。”夏立说,很多年轻的同事和他讨教技术,他经常这么告诉他们,“工作的时候变换一下自己的身份,比如,把自己当做设计师,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产品,或者把自己变成工艺师,想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加工方式,身份转换后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标签: 工匠;天线;焊接;装配;火箭发动机 责任编辑: 张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怎样把技术内化成手感?来听听“大国工匠”讲述自家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