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乡村凭什么振兴?谁来建设?余杭黄湖镇的答案 绿水青山间的未来乡村探索
2019年12月26日 04:15:07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倪敏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记者 倪敏) 12月初的一天,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用传统夯土技术新建的青山自然学校里坐满了人。在一片掌声中,“未来乡村联合工作坊”成立了。工作坊的第一次会议,议题是“青山村的现状和未来乡村的场景设想”。当地政府领导、新老村民和支持企业的代表,30多位“未来乡村人”就此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每个人在发言时,都把青山村称为“我们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未来乡村梦。未来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以青山村为典型,一种极富创新力和未来感的乡村振兴模式正在黄湖镇开放有序地实践着。不久前,余杭区更是宣布将“未来社区”的理念应用于乡村振兴,在黄湖镇打造未来乡村试验区。

  回村 在家乡

  找到最初的生活

  在义乌做了十几年竹料建材生意后,50多岁的王金良于2016年回到了黄湖镇王位山村。他和大哥王宝良一起,拆掉海拔700多米的王位山顶的老房子,投入数百万元,按心目中民宿的样子盖了新楼。2017年10月,王位山顶第一家民宿开始试营业,在城里工作的孩子给民宿起名“沐云”。

  王金良没有任何经营民宿的经验,但他很善于观察和学习。除了自己摸索和不时听取儿子媳妇的点子,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村里和镇里都会帮助我们。”

  “我们民宿的客人主要来自上海、江苏和浙江,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营销,都是客人带客人,口口相传。王位山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景点,但总有玩户外的年轻人来,说这里安静、空气好、菜好吃。”王金良说,他把来住宿的客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一起聊天、散步、爬山、采茶、挖笋。很多客人临走时就成了朋友,会买些茶叶、笋干、土鸡带走。

  回乡后的王金良,幸福感大大提升。他说,在外面打拼总有一份压力和不安全感,如今在家经营民宿,没有房租压力,生活轻松,但也不会无所作为。最近,他正在打算择址开出沐云民宿的分店。

  未来乡村,首先要服务的是本地村民。让村民安居乐业,让村民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再迫于生计出外打工,而是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城市或回乡工作和生活,这应该是未来乡村的第一要义。

  什么是最好的工作?有时,离家最近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与王金良晚一辈的“80后”杨文莉,是青山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今年,她辞掉了杭州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村里。

  “当我听说麦芒泥地跑项目入驻我们村里后,就设法联系了项目的负责人,申请应聘到这里工作。父母也非常支持我。”新的上班地点就在杨文莉家对面,每天早晨她穿过一片竹林,就到了公司。

  此前,杨文莉也想过回村,但一直没有看到适合的工作。如今,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她回归的机会。

  杨文莉非常看好未来村里的发展前景。虽然她现在的收入比不上城里的工作,但回村的生活让她有了实实在在的踏实感,而且父母日趋年迈,她也想尽孝心。

  “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可以让我劳逸结合。泥地跑是运动类的项目,同事们也都很年轻。我变得更热爱运动,更有活力了。我觉得正在慢慢找回了最初的生活,田里有泥鳅,小溪里能抓到鱼和蟹,早上能听到鸟叫声,夏天用溪水冰镇啤酒和汽水,晚上可以看到星星和萤火虫。”杨文莉希望,随着更多项目的入驻,能有更多同龄人到村里工作与生活。

  扎根 在乡土中

  找到新的创业方式

  今年10月刚开业的麦芒泥地跑项目是村里的“新人”,比它更早进驻青山村的是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是个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致力于收集和解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和技术,保护手工艺的基因,并由此重构和设计新的事物。2017年,融设计图书馆的设计师在青山村发现了一座废弃坍塌的旧礼堂,动了设计改造的念头。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融设计图书馆团队历时8个月,完成了旧礼堂的改造。2018年初,融设计图书馆从杭州五常大道迁址到青山村,同时,团队20多位成员也都把家搬到了青山村。图书馆不仅是设计师们的办公场地,还成了村里孩子们免费使用的学习场所。

  每年,图书馆会面向全球设计师举办一个主题设计展,陆续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来到村里,研究材料,寻找灵感,与有手艺的村民合作进行创作。

  “我们向村里租了40年期限的房子,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要在青山村扎根40年,我们几个‘80后’的下半辈子就在这个村里了。”融设计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王幸泽说。

  在青山村的山山水水中,王幸泽感受到了慢而有序的节奏。他们自然而然地调整了之前的生活习惯,开始顺应自然的变化,早睡早起。他们开始懂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明白四季循环,不同的季节生长不同的作物,一旦错过就没有了,但没关系,明年还会再有。

  设计师们的初衷是希望在更开阔的空间,做有创造力的事情。王幸泽说:“农村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理解了自然的色彩与规律。”与此同时,本地的村民也从“看不懂这群人在搞什么”,到“今天去帮老外编竹筐”,一点一点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中来,现在是家里来了客人,就要带他们到图书馆看一看,还在图书馆拍全家福。

  但是,中国很大,许多村庄都有青山绿水、大片的农田、传统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宜居的环境,为什么偏偏是青山村?王幸泽回答说,因为这里已经有一群外来的年轻人,还有一座竹海中的水库。

  2015年,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联合发起善水基金信托,将青山村龙坞水库定为小水源地保护的探索项目。这一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管理与环境科学双硕士毕业的张海江,来到青山村。作为龙坞水库项目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花了3年左右的时间,将龙坞水库水质从轻度污染提升至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一类水质,并保持至今。

  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善水基金集中管理着水源地周围汇水区的竹林,有效控制了竹林的农药、化肥使用。同时,这一带出产的生态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统一打上了“青山市集”的标识,成为受城市居民喜爱的产品,为善水基金提供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轮驱动。

  龙坞水库模式的成功,不仅给周围数千村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更为浙江类似的2万多个小水源的保护提供了经验。

  除了保护水源,张海江的团队还把一所废弃的学校,用传统夯土的方式改建为青山自然学校,提供自然教育、公益团建,输出农产品和周边文创产品,组织赛事和节日庆典。

  相对原住民,张海江、王幸泽等都是新村民。新村民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外,融设计图书馆的创始团队就有来自德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家的设计师。此外,全球各地的设计师会受邀定期到青山村进行艺术创作。中外一流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到来,给青山村增添了时尚艺术和国际化的色彩。

  过去,因为村里年轻人的流失,产业不断萎缩。如今,因为人的聚集,越来越多的项目将目光瞄准了黄湖镇,黄湖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六善酒店等项目陆续进驻,一个更大的宜业平台正在形成。

  人聚,才能聚变。正如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所说,人是乡村振兴的原点和动力,也是未来乡村建设最关键的要素。每位新村民都是村里的一份子,他们与原住民一同成为“未来乡村人”。

  融合 在新旧之间

  找到未来乡村之路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是产业发展的硬件,引入社会投资的基本条件之一。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负责。

  这个观点在黄湖得到了充分印证。王金良之所以能开出民宿,就得益于道路设施的完善及周边的配套环境升级。目前,黄湖镇的部分道路正在进一步修整升级,并且要整体提升水电气等设施的水平。

  “水、空气、食物和网络是目前人类基本的生活资料,青山村也将在第一时间覆盖5G,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无差别的服务。”陈国强表示,未来乡村要以农村居民需求为核心,提供本土化、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公共服务。

  陈国强还表示,未来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外来建设力量和乡村本土居民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寻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基层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张海江看来,多元、融合、可持续是未来乡村理应具备的元素。融合,既包括新村民和原住民的融合,也包括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的融合。

  年轻村民,创新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模式,还有基层治理模式,青山村未来乡村联合工作坊、青山同心荟就是新老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创新组织。在这些组织里,村民可以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民主协商,共同参与村子的建设。

  最终,是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以及对人的改变。例如,会手艺的村民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带着金属编制的作品参加亚洲一流设计展。盘活荒地、垃圾分类、稻田音乐节、旧书集市、越野比赛……今年以来,青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看着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现在,村里有很多文艺演出。有时,白天有音乐会,晚上还有越剧演出。生活变得越来越开心了。”一位村民这样介绍道。

  “刚来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在这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现在,我们想和更多人一起思考和努力,共同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共同建设一个更美的村子。”王幸泽对未来充满了想法和干劲。

  本地村民也对未来萌发了更多的期待。一位村民阿姨主动学习英语,她说:“常有外国人来村里,我希望和他们交流。”

  更重要的是,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村里的孩子在传统和未来的洗礼中,慢慢长大,二三十年后,他们将成为下一代的“未来乡村人”。

  因水而聚,因人而变,因融而兴。在黄湖镇,未来乡村的要素正在集聚,未来乡村的模样已见雏形。青山村,比城市多了自然和静谧,比传统乡村多了国际化和现代化。

  后面的路怎么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关于未来,青山村的居民们自会商讨、探索和实践。毕竟,路是走出来的。


标签: 乡村;青山;村民;黄湖镇;图书馆;设计师;工作坊;未来乡村人;金... 责任编辑: 郭海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乡村凭什么振兴?谁来建设?余杭黄湖镇的答案 绿水青山间的未来乡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