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一块四百来字南宋圹志 还原一位通判夫人的兰溪故事
2016年11月25日 14:31:05 来源: 金华晚报 记者 杨林聪 通讯员 何寿松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 昨天,在兰溪市游埠镇的一家企业食堂,记者见到了一块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圹志。

  圹志,也就是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在封建社会,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制,比如明朝的《大明会典》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许用碑,六品以下许用圹志。

  这块圹志的主人是一位南宋嘉兴通判夫人,这位夫人有一段兰溪故事。

  大房生病了

  二房为照顾她积劳成疾

  这块圹志为红砂岩石质,长方形,碑额为八字楷书“有宋孺人陈氏圹志”,共有四百来字。

  孺人是一种封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相当于一种荣誉称号,古代一般七品官的母亲或者妻子,封号就是孺人。

  圹志是女主人陈氏的儿子所撰,根据儿子的叙述,他的母亲籍贯为开封,靖康之变后,祖上以医职随宋室南渡。

  之前,母亲一直住在京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及笄也就是15岁结婚后来佑,佑应该是一个地名的简称,目前尚无法考证是何地。随后她嫁给了一个通判,“吾父前为嘉兴通判”。

  通判,一般设置在州郡也就是今天的地级市,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相当于地方副职。南宋的时候,他还要负责监察州郡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级别一般是从七品或正八品,个别重要的直隶州,级别还会更高一些。

  从“动合大母恭人意,内外称贤”所知,陈氏为通判的二房,与大母也就是大房的关系相当融洽。

  那一天春季,大母身体有恙,陈氏积极照顾她,因“调煮药饵,扶掖卧起,常在左右,积劳致倦”,最后竟然“一疾暴亡”。陈氏死后,大母也“触景伤怀,病症寝极”,很快就离开了人世。

  辗转流离

  圹志还是留在了兰溪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不幸之事,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家庭的悲痛。公元1275年,陈氏被安葬于今天的游埠镇柴埠江村,之后又迁到石壁寺遗址附近山背。

  这块圹志,如今被安放在游埠镇凤林印刷厂里。几天前,兰溪市几位文史爱好者到游埠镇考察时,发现了它。

  根据他们的了解,它的发掘故事得从1979年6月说起。当时,原西山王村生产队组织了几名社员,到不远的石壁寺遗址附近山背挖古坟的砖石,以供生产队建房子用。结果,他们挖出了这块圹志。

  当初参与挖掘的村民刘樟林是名老村支书,今年已经80多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随圹志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金器,计有金钗三支、铜杯三只、金簪一支、金耳环一只、银盒一只,这些金银器具也一并上交了。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块圹志辗转来到游埠镇凤林印刷厂里。厂长赵惠林说,此碑是三年前附近村庄的一个老人知道他爱好古玩收藏,便用车运到他的厂里。

  开始,赵惠林一看是墓碑,认为是忌讳之物,不愿收藏。最后他发现,该碑落款者和他同姓,以为和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一定的渊源,便顾不了忌讳,将其收藏。

  “它还原了宋元期间兰溪的一些丧葬风俗、以及当时的职官制度,官宦人家的家庭情况,还有宋元期间书法艺术面貌等等信息。”


标签: 兰溪;圹志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