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北仑社区矫正经验缘何收获国际点赞——
红领之家,让我们重新拥抱生活
2016年12月01日 06:44:5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金春华


QQ截图20161201064341.png

  “红领之家”志愿者在活动中合影。

  核心提示:在宁波北仑,有一个叫“红领之家”的志愿服务组织,用服务和爱心让社区矫正工作既富有成效,又充满温馨。最近,“红领之家”负责人应邀出席在加拿大举行的第24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司法的“中国温度”。

  浙江在线1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金旭孟)每到周末,家住宁波北仑区的张女士总会带着10岁的儿子小张参加志愿活动,母子相拥,其乐融融。

  然而在两年前,张女士一度不敢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原来,2014年,她因销售赃物罪被判处社区矫正1年。判刑后,她非常害怕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不过,张女士所在新碶街道的社区矫正方式让她意外:在街道司法所的安排下,她加入了“红领之家”志愿服务组织。第一次活动,她穿上志愿服、带上小红帽,收获了邻居们的感谢和尊重。此后,“红领之家”志愿者又主动牵线搭桥,安排了她和儿子小张一起参加活动。“妈妈是不小心做错了事,改正了还是好孩子!”小张说。

  类似张女士的故事在“红领之家”还有很多。今年10月,在第24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上,面对3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红领之家”负责人陈军浩作了专场发言,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经验。

  “红领之家”为什么会引发国际关注?伴随张女士的故事,记者来到北仑采访。

  关爱,照亮前方的路

  新碶街道的“红领之家”设在北仑区新大路90号一幢四层楼老房子内。

  “现在,街道把这幢楼的一楼也腾给我们了。我们打算改造成社区服务接待大厅。”一个高瘦个子、带黑框眼镜的中年人从楼上走下来,他就是陈军浩。

  1969年出生的陈军浩被当地人称为“浩哥”,15年前创办了宁波第一家民办非营利性社区服务机构,2003年成为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那么,他如何与社区矫正结缘?

  “2014年春节后,北仑区司法局一位副局长找到我说,北仑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看到‘红领之家’活动搞得不错,有群众基础,希望我们能接下这个任务。当年8月,区委政法委正式牵头启动这项工作。”陈军浩说,团队18名核心成员开了碰头会,大家决定接这个活,因为“红领之家”成员都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接受这份考验。

  话虽如此,但什么是社区矫正,陈军浩等人一无所知。他们上网查资料,还专门“飞”去珠海学习,回来后又有了新想法。“我们觉得社区矫正是让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效果肯定会更好!”陈军浩说,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和街道办事处的认可。

  2014年8月27日,新碶街道司法所接收了125名社区服刑人员。那天,陈军浩等人带着一大摞志愿者申请表格在司法所“摆摊”。有80余名服刑人员当场填表。10天后,“红领之家”在北仑人的母亲河——泰河边举行了一次清理河道行动。陈军浩给社区服刑人员安排了10个名额,结果来了13人。活动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笑得很开心。

  “去标签化”“无差别融入”是“红领之家”尝试并坚持的原则。在陈军浩等人看来,社区服刑人员只是一时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如果再给他们贴上“标签”,只能让他们更远离生活。

  为做到这一点,“红领”们工作非常细致。志愿者中有律师、有社会工作师、有心理咨询师,大家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帮助服刑人员。“我们把街道分成9个片区,由专门的志愿者负责。每名志愿者定期走访一群居民,既有普通居民,又有服刑人员。”党员志愿者、社会工作师陈雪波说。

  从2014年至今年11月底,新碶街道“红领之家”已帮扶社区服刑人员260余名,脱管率、再犯罪率都为零,有的还走上了创业之路。

  真情,挽救破碎的家

  “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10月5日上午,面对300余位国外同行,陈军浩用这句话开始了他的演讲。

  成立两年来,“红领之家”摸索出了菜单式选择、专业化帮扶、多样化学习、网络化运作、积分制管理和互动式策划等6大模块的帮扶模式,由党员志愿者来带动。

  “什么是为群众服务?就是说党员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回到正常生活,也应该这样去做。”陈军浩说,常规的社会矫正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做到“两个8小时”:8小时公益劳动+8小时学习。但“红领之家”安排的活动远比这些丰富——

  每月第一个周日是敬老日,志愿者们走进敬老院服务老人;每月第二个周日是光明行动,带着视障人士走进大自然;每月第一个和第三个周日的上午,大家一起去清洁公共设施……其间还有爱心义卖、送温暖等活动。事虽不大,但往往能打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

  30岁的小董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刑。不满量刑的他起初充满“敌意”,每次参加活动都躲在一边。发现这个情况,陈军浩找他促膝长谈,给了他一点“压力”:让他必须认真参加下一次公益活动——给北仑长来福利院的老人们洗脚。

  小董打了一盆水走到一位老人面前,老人一句“谢谢你,小伙子,你爷爷奶奶有你这样的好孙子很有福气”,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内心深处。原来,小董家中有兄弟二人,叛逆的他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只有爷爷奶奶一直对他好。“因为我的叛逆,我连奶奶最后一面都没有看到,我一直很愧疚……”小董哽咽着说。

  从那以后,小董像换了个人似的,积极参加每次志愿活动,社区矫正期满后仍然坚持。“以前参加活动,是为弥补我的过错;现在是为回报社会,让自己有价值。”小董说。

  “红领之家”的矫正模式引起了国际专家的关注。

  “国际社区矫正协会前会长唐尼博士认为,‘红领之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任会长安妮女士认为,红领矫正模式非常适合中国的文化背景,‘红领之家’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把社区服刑人员当作普通志愿者对待,这一做法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很多借鉴。”陈军浩回忆说,这是肯定,更是鼓励。

  “我们和社区服刑人员主要通过日常生活联系、互动,而不是讲大道理。”党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黄伟君说。不久前,黄伟君帮助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重新走上了生活的正轨。他们两人之间聊得更多的,是汽车修理、开店,以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等话题。

  善举,走进群众的心

  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让“红领之家”的志愿者们对生活、对服务群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2年前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些党员的形象却不好。我们想通过某种方式唤醒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正好陈军浩是街道的热心党员,我们就商量着成立这样一个平台。”北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陆坚时任新碶街道党委副书记。他回忆说,那是2012年春节假期,他和陈军浩等三四个人在街边一家小咖啡馆筹划了这件事。

  2012年5月,“红领之家”首先在新碶街道成立。

  根据当时的规划,新碶街道每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前,各需参加24小时以上的义工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红领之家”共注册志愿者977名,累计组织活动1548次,累计服务时间达3.18万小时。

  “牺牲我的享受,享受我的牺牲”,这是“红领之家”发展到如今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理念。志愿者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可以用积分兑换四大类爱心券,例如,有订报卡等学习类爱心券、医院体检卡、家政服务卡等。

  “这一举措可以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让爱心善举实现‘正循环’。”陈军浩说,年轻的志愿者王伟红用自己的积分给她妈妈换了一张体检卡,但王妈妈一直舍不得用,常拿出来给邻居看说,这是我女儿做好事换来的;引得她家多名邻居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获得感是一种动力,对群众、对党员都一样。”已不惑之年的入党积极分子李甬红跟陈军浩一起做志愿服务工作已10多年。他说,工作是“蓝领”、服务是“红领”,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受“红领之家”模式的启发,他带头组织成立了提供应急服务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穿梭于街头巷尾。

  “离开了群众路线的党员,就如偏离了正常生活轨迹的社区服刑人员,都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陈军浩说,如今,“红领之家”成为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平台。

  目前,北仑全区组建各层面、各类型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形式志愿服务队伍185支,注册登记志愿者1.6万余名;仅今年以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3000余次,累计服务时间近6万小时。

标签: 关爱;志愿者;社区矫正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2013030418046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