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进口食品 款款而来社区零售模式悄然变化
2017年03月21日 09:47:50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徐展新 实习生 金 鹭

  进口食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徐展新 闻肇星 摄)

  进口零食社区店的店面较小,但商品种类繁多。 (徐展新 摄)

  进口食品供应充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供需双方趋于平衡,点燃了新业态爆发式增长的引线。

  据2016年度宁波进口食品大数据显示,各类主食、零食的进口额全线飘红。其中,水产品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8.9%,糕点饼干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04.4%,肉类产品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50%。

  传统观念中,社区店承担着提供廉价商品和服务的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临时需求的“救火队员”。如今,大批社区店打出了“进口食品”的旗号,迅速改变了甬城大街小巷的面貌。短短数年的惊人变化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倡导“物美价廉”的社区店碰撞价格昂贵的进口食品,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个依附于社区商业的全新经营模式,能否健康而长久地生存下去?

  “洋食品”汇聚家门口

  近年来,宁波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一站式购物”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邻里店备受消费者青睐。社区商业业态也日益完善,国内外优秀连锁品牌纷纷进驻,为进口食品社区店的蓬勃生长提供优越环境,看似“高大上”的洋食品正在“放低姿态”,加速走进市民生活。

  “仅在青林湾西区附近的两条街道上,就分布着三家不同品牌的进口食品社区店,每逢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都会顾客盈门。”创业半年、在宁波地区拥有6家连锁店的许经理告诉记者,虽然这类社区店面积较小、库存空间有限,但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为中高端进口食品,依旧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以青林湾小区的分店为例,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内放置了精心挑选的200余种商品,大多是来自韩国、日本的零食。每隔2至3天,会有新鲜的进口食品抵达门店,附近社区的消费者则根据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前来采购。大部分商品会在3天内抢购一空,很少出现囤货现象。据粗略估计,每家门店的月利润在10万元。”

  许经理的连锁店主打“零食牌”,数十米之外的“大希地生鲜连锁”则致力于进口生鲜的零售,两年来聚集了近900名会员。“社区店的规模决定了经营思路。一方面,我们尽量压缩利润空间,用低于超市、商场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培养附近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中高端的精品路线,设立会员门槛,保证商品品质。”该店店长告诉记者,这类商品的消费者年龄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大多有出国经历,希望在繁忙的工作日找到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满足口腹的用餐方式。距离家门口较近、信誉良好的进口食品社区店就成为最佳选择。

  青林湾小区“洋食品”汇聚的盛景,正是全市进口零食社区店发展状况的缩影。国家政策优惠扶持、进出口贸易壁垒的松动和消费观念的提升,将吸引更多外地品牌和本土创业者走进宁波的中高档社区,推动新业态从成型走向成熟。

  供需匹配点燃“引线”

  关税削减、帮扶政策频出,贸易壁垒正在加速瓦解,进一步拓宽宁波与进口食品原产地间的贸易通道。据记者了解,进口食品社区店的热门商品大多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这类商品的热销与税率的变化密切相关。自2015年12月20日起,中国先后与澳大利亚等国签署自贸协定,并着手实施降税。澳大利亚的牛肉、乳制品、葡萄酒均处于降税过程之中,预计5至20年内逐一归零。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于2017年3月8日上午签署《关于共同建设“中国—中东欧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合作备忘录》,为宁波和中东欧国家深入开展经贸往来创造条件;宁波机场于近日拓展货运网络,引进往返澳大利亚的全货机新航线,尝试开通美洲水果包机,挖掘潜在市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则针对进口食品推出特色帮扶措施,为个别进口食品开辟绿色通道,并通过精简流程提升通关效率。

  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致使进口食品数量激增,为新业态的生存和兴旺奠定基础。“2016年,宁波海关进口跨境电商实际出单量达372.5万单,销售额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0%和310.6%。”宁波海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度宁波进口食品大数据显示,各类主食、零食的进口额全线飘红。其中,水产品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8.9%,糕点饼干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04.4%,肉类产品的年进口额同比增长150%。“社区店商品的更新速度较快,必须保持密集的进货频率,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曾做过清关工作的许经理对此有着深切体会,“因此,高品质进口食品供应充足,是社区店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

  进口食品供应充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供需双方趋于平衡,点燃了新业态爆发式增长的引线。“我信赖进口食品的品质,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承担偏高的价格,但对海淘心存忧虑,不敢轻易尝试线上购买。此外,大型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远离居民区,无法满足日常需求。”一周前刚刚在青林湾西区开业的“和记洋仓”进口食品折扣店内,多位市民向记者表达了对社区店的喜爱,“有了开在家门口的实体店,我可以第一时间帮家人买到价格合适的进口食品,外壳破损、质量打折扣的现象也会减少。”

  产业升级拒绝“失宠”

  “进口食品是安身立命的招牌,但绝非禁锢发展的牢笼。社区店体量较小,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调整经营模式。”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进口食品社区店需要保持“高姿态”,确保商品品质,消除消费者疑虑;还要发挥“社区”特性,强化服务功能。一旦供需出现脱节,进口食品社区店就会迅速“失宠”,在新旧业态更替的浪潮中遭到淘汰。

  目前,宁波地区大部分的进口食品社区店为连锁品牌的分店,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希望在保证硬件配置之余尝试转型升级。“虽然没有设置餐桌,但本店提供外卖服务,可以进行简单加工,随后上门配送,满足3公里范围内社区居民的需求。”曾有过经营饭店经历的“大希地生鲜连锁”店长告诉记者,西餐的烹饪很简单,也很实用。除代加工之外,店内还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菜谱,与顾客交流烹饪进口生鲜的简单技巧。

  宁波本土连锁品牌“吃货部落”则主动寻求突破,将国内的“网红食品”放入进口商品社区店,尝试打造真正意义上“覆盖全球”的精品门店。据介绍,店内云集了上海、台湾、苏州等地的特色美食,这类食品通常在原产地口碑爆棚、供不应求,但受限于保质期较短,无法大批量进入宁波各大商超,线下门店数量也十分稀少。“这些国产食品具备进口商品的特质——稀有、精致、高附加值,也与消费者的口味契合,非常符合进口食品社区店的进货标准。”该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更多的进口食品社区店会发力产业链延伸,将零食、水果、生鲜纳入体系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立足于中高档社区的小型精品超市,能够一站式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需求。”

标签: 社区;进口食品;零售模式;零食;宁波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