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县域科技创奇迹 靠的是什么?
2018年04月09日 08:08:19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记者 何峰 邵滢 通讯员 何渭林

  过去10年间,慈溪累计有10个企业(个人)捧回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档次、频率和总量在宁波各区县(市)中高居首位,在全国县级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健信公司核磁生产线。(孙丰立何峰摄)

  在今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宁波健信和浙江亿日两家企业分别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年一轮回,这是继宁波沁园、海通集团双双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慈溪企业再次“双折桂”。至此,慈溪十年累计有10个企业(个人)捧回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档次、频率和总量在宁波各区县(市)中高居首位,在全国县级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区域经济科技实力、企业创新创造力、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精神等综合竞争力的集聚和绽放。

  “隐形王者”厉兵秣马获奖只是“临门一脚”

  沁园集团的“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填补了我国水处理行业科技空白;天生公司的“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管道密封件项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C形密封环的国家,保障了国家核电安全;大成公司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连续无纬布的制备技术、产业化及应用开发”项目,打破国际垄断,使我国在世界高性能纤维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慈星股份获奖成果产业化后,产品品质和国外品牌不相上下,价格却只有他们的一半;宁波健信经过近30年“长跑”,终于追上国际巨头,为降低磁共振诊断收费作出了新贡献……慈溪的这些获奖项目,大多由民营企业申报,突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无论是在产业领域还是民生领域,这些企业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和战略价值,都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我们埋头做产品,这次获奖,完全是意外之喜。”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申报的“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该公司总经理吴科峰非常“淡定”。公司30多年来专注做一样产品,目前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三分之一,每年的科研和开发投入超过营业额的8%,是国内气动产业的龙头企业,一位低调的“隐形冠军”。

  获奖是慈溪企业在多年技术储备和攻关后水到渠成的“临门一脚”,诠释了慈溪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坚实步履。

  近年来,慈溪民企挑起了科技强市的大梁。“慈溪累计有4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担负着国家级难题的工程化、产业化突破的重任,占宁波市的40%,居各区县(市)首位。”这个数据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慈溪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医用核磁共振这一领域一直由GE、西门子和飞利浦‘三分天下’,他们牢牢控制着技术和市场。”宁波健信董事长许建益表示,作为“踹门人”,健信自28年前进入这一领域以来,紧盯全球行业发展趋势,从永磁磁共振磁体到超导磁共振磁体、从低场磁体到高场磁体持续升级,做研发领先的“磁共振专家”,才能将科技大奖收入囊中。海通集团2012年度的获奖项目,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果蔬食品干制品普遍存在的加工和后续保藏过程中品质变劣快、不稳定的国际性难题,而鲜为人知的是,该成果积累期长达17年。

  “33年来,无论有多难,我们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信念不曾动摇,否则企业就没有希望。”吴科峰的言语坚定果断。

  政府搭建创新平台当好“科技店小二”

  慈溪是一座移民城市,被誉为创业之城、制造之都,“围垦、移民、青瓷、慈孝”四大地域文化滋养着创业的土壤,激荡着创新的基因。在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活跃着14万余家市场主体,每两三户家庭拥有一家企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小企业规模梯队。

  而政府的精心呵护和鼎力支持,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一次次推向更高的台阶。“目前仍在使用的市级创新政策不下20个,它们分别从产业引导、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慈溪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发展一日千里,他们随时准备更新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据悉,慈溪每年拨

  出财政预算的5%,用于奖励企业科技创新。

  除了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当地政府部门还积极搭建平台,当好“科技店小二”。2014年开始,中科院旗下两大平台——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相继落户,科研高地孕育的创新因子为慈溪3万多家民营企业注入了新活力。

  慈溪的科技政策扶持体系近十年不断改进和完善,去年创新性地推出《慈溪市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管理办法》,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提出申请,创新券可用于指定用途,等同于现金。2016年,慈溪科技局累计受理64家次企业申请创新券356.4万元。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推动企业创新向前。去年,慈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目前当地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85家,累计培育宁波创新型初创企业1252家。去年,慈溪全社会R&D(科研和开发)经费支出40.5亿元,同比增长16.4%。通过实施“三年三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至2017年底,慈溪共培育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54家,规模以上企业设有研发机构622家,有R&D活动企业750家,长期处于全省前列。

  10年来,慈溪累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4个,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46个,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超1.5亿元。2007年至2015年,慈溪共有5家企业承担了国家“863”项目。

  企业“借梯登高”携手科研巨头“产学研”

  慈溪并没有独立的高等级科研院所和著名高等学府,十年十摘国家科技大奖,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借助外脑,强化创新项目支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条重要路径。”慈溪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慈溪企业获奖的背后,都能看到国内科研巨头的身影。

  宁波健信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并借助国内外该领域各个专业学科的专家,建立了公司的研发团队,公司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研究超导材料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问题。海通集团与我国食品和生物工程教学科研领军院校江南大学长期协同创新,对生物食品前沿技术进行攻关。“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吴科峰谈到浙江亿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夺得科技大奖时深有感触,“企业与院所合作大有可为,能开阔创新视野,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储备优势,进而向航空航天、航海、高铁、核电、微电子、生物医药等高端装备领域进军。”

  “他们探索实践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路径,对慈溪制造转型升级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慈溪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慈溪正加快“一镇一校”结对联系制度,拓展乡镇街道和高等院校的对接和合作领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落地和转化。

  尝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甜头的慈溪,去年抢抓科技前沿阵地,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以及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产业孵化园区等合作,建立了创新信息收集网络,搭建官方、半官方的交流机构和平台,定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各类专家的对接合作。

  同时,慈溪还在宁波首创“杭州飞地”模式,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科研、人才资源、环境优势,孵化慈溪企业的优质项目,成熟后再回当地进行产业化发展。目前,15家企业的近400名研发人员“筑巢”杭州,服务慈溪,有效破解了引才留才的难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机遇青睐先行者。去年,广慈人工肌腱、慈北颅颌面外科3D打印技术等4个项目列入2017年度宁波市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居宁波区县(市)首位。祈禧股份在全国首创“魔蛋”智能家电共享平台,将研发基地放在“互联网之都”杭州。新海跨界转型医疗器械民族精品,将高端制造扎根慈溪,但研发大脑“安”在上海、深圳、南京、宁波四个城市。慈兴轴承拥有德国乌兹堡、美国底特律、慈溪总部三个技术中心,形成“企业全球化、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的新格局……

  在新一轮创新大潮中,慈溪这些“隐形王者”坦言,困难和瓶颈仍不少,特别是和一、二线城市相比,慈溪的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把人才“抢回来”“留下来”。此外,作为“技术先行者”,手握大量专利的企业希望知识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

  

标签: 慈溪;县域;科技;发展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