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值小社工”在社区当值。万笑影 摄
浙江在线8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万笑影 通讯员 潘铭 洪佳智 郎安)8月2日一大早,宁波鄞州明楼街道徐家社区居民鲁俊洋来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在一张放有“轮值社工岗”的办公桌旁坐下后,他熟练地翻开“今日我当值”记录册,查看前一天“轮值社工”未能完成的工作,标出当天要办理的重点事务:继续和“社工老师”一起走访流动人口并采集信息。
鲁俊洋是一名即将升初三的学生。7月12日开始,徐家社区的“轮值社工人才库”又加入了新力量——53名中学生申请担任“轮值小社工”。
“他们的上岗时间主要集中在暑假和周末。”徐家社区党委书记应红晖介绍,徐家社区因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没有物业管理,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及各类维修问题基本都由社工帮忙联系解决。可是,社工人数有限,且碰到水道堵塞、水管破裂等问题也没法立即解决,所以居民投诉不断。为此,该社区于去年底推出“轮值社工”,一方面让居民换位体验社工工作的不易,另一方面也鼓励小事居民自己协商,大事社区出面解决。
“打开‘浙警云端’APP,选择具体地址房号,输入身份证号,补齐学历、户籍等具体信息……”上午10时30分许,鲁俊洋和其他两名“小社工”已随机走访了六七户,对操作流程熟记于心。回到办公室后,他们认真填写了“走访到哪一户”“效果怎么样”等信息,还撰写了一份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社工不好做。”记者翻阅那本厚厚的“今日我当值”记录册发现,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较高。“‘轮值社工’就像一名中间人,为党群、干群关系注入了新的润滑剂。此外,居民也可提前预约任意一名‘轮值社工’帮助协调处理事务或参与调解纠纷。”社工王艳艳介绍,轮值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周5人,每人1天,每月为一个任期,并选定1名社区干部作为导师进行“传帮带”。目前,已有170余名普通居民加入轮值队伍。
今年73岁的张月英已当“轮值社工”半年多。前段时间,她刚处理好一起房屋漏水纠纷,“是一名居民主动来找的,反映楼上漏水,想让我帮助调解处理下。”张月英说,一方面站在矛盾双方的中间,“居民身份”反而比社工好说话,另一方面,有了“社工身份”,处理起来更加师出有名。
“既是助手,也是监督员。”明楼街道党工委委员马道永如此评价。他介绍,“轮值社工”和正式社工一样,参加社区两委会会议,听取工作报告,对各项社区事务民主决策进行深入监督,并向两委会提出意见建议。“同时,社区也定期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截至目前,徐家社区“轮值社工”已协助处理、解决400余项矛盾纠纷或日常事务,基本实现了小问题一两个小时就能处理好,大的问题也会有“社工”明确预计解决的时间。而社区居民通过“轮值社工”平台切身体会到了社区日常事务繁重的同时,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现身说法’往往能使基层治理事半功倍、质效齐增。”鄞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已经考虑结合实际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该做法,以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多元共治新格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