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陈聪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10年前,刚到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实习的19岁姑娘,资助了一名在云南丽江的小学男生。此后连续6年多,姑娘每年拿出相当于她近两个月工资的钱帮助他完成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业,直到3年前他俩意外失联。近日,这名刚刚考上大学的丽江小伙,终于通过自己参加公益活动时认识的志愿者,又联系上了他寻找多年的“慈溪姐姐”,表达感恩之情。
10年前,19岁的她结对助学
近日,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妇儿病区的护士钱陈聪,见到了一名阔别已久的“老朋友”——19岁的丽江小伙小卢。虽说他们已经是认识10年的“老朋友”了,但两人却从未见过面,而且这名小伙已经找了她3年多。
事情还得从10年前说起,当年19岁的钱陈聪刚进医院实习。因为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她结识了一些参与助学的志愿者。“经过志愿者介绍,我和云南丽江一名才读小学4年级的男孩结对助学。”钱陈聪说,“男孩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弟俩都在上学,经济条件非常艰难。”那时刚到医院实习的钱陈聪还没有工资,为助学支出的第一笔500元钱,是她做兼职挣来的。
钱陈聪结对的这个丽江弟弟叫小卢。昨天,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一家三口主要靠妈妈务农,自己和姐姐去山上采摘一些野菌菇、野生蜂蜜来贴补家用。“钱姐姐每年寄来的1000多元基本上和家里一年的收入持平了,正是靠着这笔钱,我不仅能上学了,还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除了每年分两次资助小卢的学杂费,钱陈聪还会不时给小卢买点文具、书包,甚至好吃的,给他寄去。她也会和小卢的妈妈发短信进行沟通,和小卢则通过书信往来,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今年,19岁的他找到了“姐姐”
就这样,一直资助了6年半,直到小卢上了高一,两人突然失去了联系。“应该是我丢了手机换了号码的缘故。”钱陈聪告诉记者,她也曾尝试过多种方式联系小卢和他妈妈,但最终都没能再次联系上。但对这位曾经资助了自己6年多的“慈溪姐姐”,小卢心里一直惦记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前阵子,受这位“慈溪姐姐”感染,也参加了不少公益帮扶活动的小卢,又加入了一个公益群。在群里,他发现一位来自慈溪某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就马上和他联系。
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卢终于找到了“慈溪姐姐”钱陈聪,马上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看到自己当年资助的孩子已经成了一名准大学生,钱陈聪也非常感慨,直呼“好像瞬间看到我的孩子长大了一样”。
如今他也投身公益让爱延续
“因为多年来一直受钱姐姐的无私帮助,我很早就萌生了要跟钱姐姐一样去帮助别人的念头。”小卢说,等他上了高中后,这个愿望实现了。如今,小卢不仅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小朋友,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去资助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筹办夏令营、冬令营,为家乡的学校联系支教老师……
今年高考结束,在选专业时,小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湖南长沙一所高校的“民政与社会工作”专业,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从事公益方面的工作。暑假期间,家境并不宽裕的小卢还通过打工、卖家乡的土特产积攒上大学的学费。
能够与这位丽江小弟弟再次联系上,并且看到他也能和自己一样投身公益,去帮助身边更多的人,钱陈聪感到很欣慰。她说:“我做的只是身边很多人都在做的平凡的事情,可如今却能有如此的收获。不仅仅是看到了小卢靠自己努力继续他的学业,而且他能把感恩之情用来帮助更多的人,这正是我们帮助他人所希望看到的最好的结果。”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通讯员葛雯莹
快评
爱心助学更有一种身教的“魔力”
昨今两天,晚报连续刊载了两则“数年前播撒爱心助学的种子,如今收获爱的喜悦”的暖新闻。其实,从十几年前的“万人助学”到后来的多次助学行动,资助对象的名额经常遭“抢”,多年来在宁波这座爱心城市产生的类似佳话不胜枚举。
我注意到,这两位表达感恩之情的受助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要读“社会工作”专业,以便将来去更好地帮扶别人。他们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深受“宁波妈妈”和“慈溪姐姐”的感染,今后想为这个社会多做好事。
孩子的将来有无限可能,孩子就是未来。因贫困而失学,则往往使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陷入“贫困循环”,也使贫困地区失去诸多发展机遇。这些道理,素有耕读传家传统和“爱心基因”的宁波人最懂。因此,在爱心助学行动中宁波市民往往一呼百应。而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可塑性,那些受助孩子对“宁波妈妈”“慈溪姐姐”的爱心行动从小就耳濡目染,长大后他们想成为那样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做得棒”比“说得好”更重要。爱心助学的精神内核之中,更有一种身教的“魔力”。用“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规律,特别是身教的“魔力”来诠释爱心助学中“爱心播撒”“爱心收获”“爱心接力”等现象,或许别有一番感悟。
胡晓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