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天才画家沙耆手稿本又在塘溪发现 这可能是最厚的一本
2018年12月23日 15:21:2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这本沙耆手稿本,厚达530多页,密密麻麻全是字和画。业内人士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厚的一本,是研究沙耆极有价值的资料。

  近日,笔者前往发现地、也是沙耆家乡塘溪镇沙村旁的村庄——邹溪村一探究竟。

  手稿本厚达550多页,内容庞杂

  手稿本为黑色布面,依然保存良好,未见虫蛀、水印现象。只是翻开第一张时,可以发现本子粘合处工工整整贴了一张小纸片,应是多翻后破损补上。

  (沙耆自画像。史美章解读)

  本子宽13.5厘米,长19厘米,就如我们现在的笔记本。但很厚,有268张,536页。每一页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和画,几乎不见空隙。用的有蓝笔,也有红笔和黑笔,几乎每一页至少用了2种颜色。

  这些文字有中文,也有一部分法文,书写流畅。因不懂笔者法文,无以得知里面写的是什么。

  中文里,几乎每页均写有“省长沙耆”或“省主席沙耆”,同时多次出现“世界和平”“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发起人”“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等词汇,并出现多个名人名字,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达尔文”等。不过,几乎没有一页可以完整读完,理解整页意思更是难上加难,可见此时的沙耆精神已很不正常,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但看得出,这位为民族而艺术的画家,即使身处困境,他的心中依然装着世界、装着民族、装着国家。

  (沙耆画毛主席像与画报对比。对比人史美章)

  200多幅画,其中毛主席画像达30多幅

  除了文字,手稿本中最醒目的要数钢笔画和圆珠笔画了,总数超过200幅。

  其中画得最多的是毛主席像,有31幅,反映毛主席逝世的有10幅左右。旁有文字写着:“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安徽工厂视察”“1959年毛主席在有故乡韶山同贫农社员亲切谈话”“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毛主席对工人的恩情说不尽,毛主席与工人心连心”等。在“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句说明的“1973年”后面,沙耆特意加了“毛主席逝世以前3年”。业内人士发现,这是1976年10月《人民画报》为纪念毛主席逝世所出特刊内容,沙耆应是按画报而作。据此,他们推断此手稿本大多于1976年至1977年间作于故乡沙村,反映了沙耆对于国家领袖的深厚感情。

  沙耆还画了不少龙、虎、马、蛇等十二生肖,以及其他许多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护士日记”,小小一张纸上画了四幅,如连环画,画内人物神态毕现,栩栩如生。这四幅画还曾经出现在另一本手稿本中,可能对于沙耆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护士日记”)

  有一幅站在楼梯上的裸女像,乍一看,与现如今收藏于台湾卡门艺术中心的一幅水彩画一模一样。仔细辨认,可以发现楼梯少了一级,楼梯旁的缸和挂于墙上的一幅画略有些出入,应是这幅水彩的草稿。

  这些画中,不得不提的是沙耆自己的家庭画,约有10幅,对家庭的热爱、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其中,一幅是他与父母和妻子的全家幅,是参照沙耆出国留学比利时前全家在杭州的合影而画。此照沙耆一直保存在身边,照片后面有其父沙松寿题的一首诗:“鹏程万里路,行行不费时。三年如一日,转瞬即归期。”还有一幅画的是其母亲和妻子、儿子,旁边题有“母妻在泰清寺,良知一岁”。“良知”即是沙耆儿子沙天行。此画更应是真实的,因为沙耆之父沙松寿曾是奉化泰清寺国际灾童教养院总务主任,其妻孙佩钧是教养院的老师。这是沙耆思念母亲和妻儿的真实写照。

  (沙耆手稿本上画家庭)

  还有2幅男女青年画,1幅题着“天目山观云海,一九三四年七月”,一幅题着“1934年7月份,天目山,19岁,21岁”。2幅画都是在天目山,都是1934年7月,当年沙耆刚好21虚岁。业内推测,这是沙耆与孙佩钧恋爱期间共游天目山时的情景。不过,有待进一步证实。

  另有1幅画面上有2桌酒席,沙耆在画中题着“西湖饭店沙引年孙佩钧婚姻”。1936年4月,沙耆结婚酒席是办在杭州西湖饭店,可能是当时场景的再现。

  (沙耆画西湖饭店,画母亲、妻子和儿子)

  曾发现5本手稿本,这本是价格最高的一本

  这本手稿本是11月初为张明方以重金收购来的,“非常有价值,花那么多的钱,值!”

  张明方,是土生土长的邹溪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明方记事起,他就总是看到被称为“傻子公公”的沙耆到处作画。

  那年他去沙村姑姑家,递给沙耆一根“雄狮”牌香烟,求得沙耆老虎画一幅,是画在当时农机厂的图纸上,落款为“省主席沙耆”,后面还附了一首唐诗。后来家里装修,曾随手扔掉,是妹妹帮他捡了回来。

  不画画时,大家看到沙耆胳肢窝底下夹着一本子。“应该就是这种手稿本。”张明方说,那么多年,不知道沙耆究竟留下了多少本手稿本。

  收藏者开始只卖给张明方一张,出价2000元。第二次,对方卖给了他3张。从页边的撕痕,张明方判断对方应该有完整的一本,遂进一步索取,终于获得。

  其实,这是张明方经手的第5本沙耆手稿本。2000年,第一次听说沙耆一幅画卖了7万元,张明方惊呆了。要知道,当时泥水小工一天只有30元。张明方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在附近几村收购沙耆画,是当时宁波最早一批沙耆画作经营者。这边收来,那边卖掉。18年来,经他手的沙耆画作至少1000张,包括油画、水彩画、报纸画等,其间就有手稿本。

  这些手稿本大多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厚有薄,最薄的一本只有20几页。最早一本是2000年收购,100来页。收购价格也有高有低,相差悬殊,最便宜的一本是400元。2005年一本70页彩色的,已涨到7万元。这次更是翻了好几番。

  浙江新闻+

  沙耆(1914年—2005年2月15日),原名引年,又名贤菖,字吉留,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父沙松寿,字仔甫,年轻时从沙可庄(族兄沙孟海之父)学中医外科,历年行医、经商、执教,并擅长中国山水画。母杜氏生有二女一子。沙耆幼年羸弱多病,在私塾成绩平平,生性内向,唯爱画画,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

  他是徐悲鸿器重的学生,又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跟随巴斯天教授学画。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却因受到精神分裂疾病的困扰,回国隐居乡村四十载。最后凭借强大的意志,沙耆在画作中回归了原本的自我。(据百度百科、光明日报等)

标签: 沙耆;手稿;业内人士;天目山;画作;研究;画报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1812/W0201812235437970556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