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擘画人才宏图 打造康养衢江
2017年08月29日 15:59:47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近年来,衢江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不同领域、层次、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思维,立足产业优势,开拓招才引智“新局面”,首设产业招才局,不仅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一并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还创新模式,委托中介招商引才。建成长三角循环经济研究院衢州分院、中科院常州中心(衢州)起重设备研发中心等人才创新公共服务平台6个、浙沪苏放心农业研究培训中心等产业人才培训基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区级以上专家工作站35家(其中市级专家工作站11家),引进了石学敏、王澍、张缙等一批世界顶尖人才。衢江区将围绕针灸康养、放心农业、特种纸等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出台人才新政,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扩宽人才引进渠道,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广纳海内外英才。

  衢江区科创孵化园

打造科创新平台,人才创新创业迸活力

  “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建立好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公司产品也已经过杭州水处理中心检测达标,很快就能投入生产了。”衢州珮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9月入驻衢江经济开发区科创孵化园,主要以生产膜基材为主。俞正江介绍道,“科研团队主要有4名行业专家组成,其中博士2名,硕士1名,海外引进人才1名。”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系教授周小凡,主要从事造纸湿部化学的研究工作,曾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已获批5项,是国内著名的特种纸专家。“我们团队看中了衢江区特种纸产业的发展优势,决定前来投资创业,也多亏有科创园这个优秀平台,让我们的创业路走得更简单。”周小凡说道。

  科创孵化园成立于2016年4月,是衢江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采用“政府搭台,中介运营”模式,政府负责落实创业场地、明确招引方向和制定扶持政策,人才服务中介机构负责运营,招才引智定向发力,“双招双引”同步并进。

  作为衢江经济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科创孵化园承担着全区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生产加速、成果转化、高品质生产服务配套,是循环经济、电子信息设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科创型产业孵化和转化产业区。

  吴明珠院士与农场主亲切交流

目前,已入园注册企业共有27家,6家企业正式投产。

  与周小凡团队一样,接下来还有18个拥有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带着项目正陆续落户科创园。“凡入园孵化的项目均可获得创业启动资助、场租费补贴、人才团队住房补贴、地方财政贡献奖励等多项政策扶持。”这些良好政策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关注。浙江浩铭机械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科创园的企业。“我们企业多年来一直从事纺织机械设备的生产,已有一套完备的生产体系。企业本来设在福建。”副总经理吴慧琴说,“了解到科创园的大好政策,总经理也积极响应衢商回归,将企业逐步转移到了衢江。

  插上科技梦之翼,放心农业腾飞添冲力

  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带领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一行赴衢江区考察放心农业发展情况,在浙江天泽农业生产基地,吴明珠院士看到满园的瓜果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就瓜类育种技术和农场主亲切地交流起来。

  “吴院士帮我们的家庭农场解决了很多培育上的技术难题,尤其是瓜果育种技术,我们的西甜瓜口感和新疆产的一样甜。”说到这,浙江天泽农业生产基地的农场主翁有良紧紧地握住了吴院士的双手。

  近年来,衢江区紧抓人才要素供给,高起点推进“放心农业”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百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之一、1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之一,衢江在加快集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增长动能的道路上探索不断,举措不断。

  紧盯高端智力,立足“放心农业”发展需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成为浙江省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单位,建立了新农都吴明珠院士工作站、三易易朱兆良院士工作站、杨胜祥专家工作站等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吸引博士生、海外归国精英、农业专家等高科技人才20多人来衢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些高端智力的引进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品种,更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有力推进了“放心农业”发展。

  同时衢江区还注重人才培养,夯实“放心农业”发展基础。围绕全区300个现代农业投资项目和1041家家庭农场,积极扶持培养一批领军型企业主体,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建立了中央农广校衢江区教学点,组织35名示范性家庭农场主参加学习,并先后组织6批次100多人的家庭农场主赴台湾考察学习,提升经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放心农人”培养计划,加强“放心农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浙沪苏放心农业研究培训中心,着力衢江区放心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放心农业”人才的系统培养,目前共承办培训班6期510人,该计划也被列为2016年浙江省“希望之光”项目。

  探索并调整政府资金使用方式,创新“以学代奖”财政激励方式,变补设施为补新品种、新技术、品牌建设和到台湾等地学习,把农业主体的目光聚焦到自身素质提升和产品竞争力上来,充分调动家庭农场主的积极性,目前共有100余名家庭农场主获益。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农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享受各类补助,吸引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到衢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示范带动当地农户5000多户。目前衢江区正在完善修订相关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政策保障力度。

  张缙传承工作室在衢江成立

对接领军型人才,四大康养发展增动力

  5月27日,在衢江区中医院针灸医生祝良坤的诊疗室内,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衢江浮石街道的胡登标患有脚疾,蹲下后很难站起来,听说衢江区中医院的针灸疗法比较好,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来就诊。祝良坤相告,几乎每天都要接诊30个左右的病人,不少人都是通过介绍慕名而来的。

  祝良坤是一位拥有25年的从医经验,并经营着一家十多年的中医诊所,收入颇丰。但去年听闻石学敏院士在衢江中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后,他不顾家人反对,结束了自家诊所,来此就职寻求向石学敏院士学习的机会。祝良坤坦言,收入虽减少,但平台广了,舞台大了,学到的东西也多了。

  近年来,衢江区大力推动发展针灸康养产业,获得针灸界泰斗石学敏、张缙的支持,相继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张缙传承工作室,为衢江区中医药自主创新、诊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优质平台,为弘扬针灸文化、打造康养衢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针灸康养、田园康养、运动康养、森林康养四大板块形成内添动力。

  群众良好的口碑,得益于衢江区近些年积极实施针灸人才素质工程。衢江区先后与世界针灸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华夏第一针”、“偏瘫诊疗之父”、“中风治疗第一人”石学敏院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为衢江这片针灸康养之地不断丰厚土壤。

  去年12月,与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今年5月份,张缙传承工作室揭牌成立。工作室成立之后,将支持衢江区定期举办杨继洲针灸传承班,开办“杨继洲大讲堂”,帮助衢江区申办杨继洲针灸传承基地,还要培养100名中医针灸领军人物。

  针灸学界泰斗招牌在衢江落户,吸引了针灸行业的人才前来衢江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在读博士刘高峰,师从张缙教授,也跟随老师的脚步来到衢江。他说衢江区是杨继洲故里,有着深厚的针灸底蕴,在这里从事针灸医疗工作,更有意义。

  衢江区莲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催化智力大合作,企业转型升级强助力

  “在电动自行车市场趋于饱和后,企业渴望推进产品从二轮向三轮跨越,研发出专用于快递行业的三轮电动车,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昨日,衢州星月神电动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企业的大胆尝试,有赖于衢州学院蔡建臣博士积极助推。

  蔡建臣博士,201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目前为衢州学院新材料加工装备及成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2015年年初来到衢江经济开发区挂职后,我先后走访了区内60多家企业,发现在创新转型中企业最大的短板是缺乏高层次人才。”蔡建臣表示,“星月神”便是其中之一,企业有想法有市场,但却缺少智力支撑,难以实现产品升级。了解需求后,蔡建臣积极牵线搭桥,在一个月内为企业带来了业内知名的林欢硕士。“林欢硕士已有成功案例,有助于对企业三轮电动车车架、动力系统再造。”企业负责人表示,“星月神”希望借高端智力撬动增程式产品这一领域,从而打开更为宽阔的快递用车市场。

  人才,绝对是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少数”。但往往对于高层次人才,衢江不少企业却由于种种因素可望而不可及。浙江焕发车业公司总经理池万焕介绍,近年来,企业发展持续走高,2015年拿到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同年9月又在杭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可唯独因缺乏高层次人才,企业发展步伐不得不放缓。池万焕多地奔波,求贤若渴却无果而终。

  走访了解到“焕发车业”这一情况后,蔡建臣在去年4月,为企业带来了其母校的导师薛平教授,双方在初次接触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又引进学院两名博士研发图像识别。逐步打造成型的企业“智力库”,终于让“焕发车业”放开了手脚。池万焕表示,接下来企业将在新能源电动车轻量化上下功夫,进军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当然,由蔡建臣带来的人才资源不仅止于“星月神”和“焕发车业”。眼下,包括都邦药业、龙财管业、威龙高分子、艾科科技、中财管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与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院校人才形成接触,从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其中,都邦药业正着力与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蔡建臣表示,“眼下虽已结束挂职,但在产业背景下,我将继续用活自身资源,进一步推进衢江企业与衢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的校企联动,做大文章做优产业。

标签: 衢江区;针灸;衢江;农场主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