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拨开一片历史烟云 撩起几点水下残影
寻访柯桥区钱清古镇水利遗迹
2018年04月08日 10:13:22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童章科

  越来越多的绍兴高校学子对绍兴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寻访散落于古越大地的古迹遗存,并把踏访所得形成文字。在绍兴即将举行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之际,本报特选登绍兴文理学院一位学子的“古迹寻访记”。

大王庙广陵斗门水利示意图

广陵桥

  钱清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其地名由来可追溯至1800余年前,其境内水文更可上溯至10万年前。那个时候暴雨及洪水强度大,河流下游潮水不断,宣泄不畅,水患极其严重。进入历史时期以来,一代代的治水名家“各施神通”,建闸疏河,筑堰防洪,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万代,也留下了众多的水利遗迹。

  我们计划走访的遗址包括虎象村的古广陵斗门、抱古村的抱古塘遗址、九岩村的古九溪闸桥等。这几个水利工程在钱清镇乃至整个绍兴的水利历史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述几处水利古建筑皆早已荒废,只残留一些遗存的痕迹,且多没于水下。除了水下几点残迹、历史文献的几段记载,当地了解它们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给我们的调研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这次走访,让我们直面了一些水利文化慢慢“褪色”的结果,也由此体会到用文字形式留下一些古代水利痕迹的紧迫性。

  千古斗门大王庙

  我们寻访的第一处水利遗迹是位于虎象村的广陵斗门。

  相传广陵斗门乃是东汉马臻所筑的鉴湖三大斗门(据说其他两大斗门为朱储斗门和玉山斗门)之一。在《嘉泰会稽志》卷四中有载:“广陵斗门在县西北六十里。”北宋张焘曾有撰写《越(州)山阴县新建广陵斗门记》,其中说:“当东汉之盛时,马侯臻为其太守,为之堤,其宽闲之地以为湖,既以备旱暵之灾,而暴流或下有以潴之,又备其蓄泄之不宜也。于是,作三大斗门于其山隅,以导其川于江海之内,既除其水旱之虞,而民患遂去,越人蒙其利至于数百年之长。”可见马臻修筑鉴湖的重要意义,亦可明广陵斗门在修筑之初时的水利功用,即“导其川于江海之内”。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斗门,在功能上是与闸相似的,宽泛说来,斗门也就是大一号的水闸。

  如今广陵斗门早已不见踪影。在广陵斗门的南部建有一座广陵桥,位于虎象村的虎山与象山之间。据《钱清镇志》所言,20世纪70年代因引水工程需要而拆除广陵桥时,尚见桥与斗门之间有一段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堤坝遗迹,并有木桩、泥煤等出土。在我们实地考察时,已然不见遗迹,眼前所见只有一座70年代重建的广陵桥,且已破败不堪。

  马臻在钱清虎象村建造斗门,惠泽百姓,当地人们把马太守敬奉为“利济王”,在象山上立庙祭祀,唐开元中(722年)始建庙,自建成以来一直香火不断,民间称此庙为大王庙。庙内存有石碑多方,上文提到过的《越(州)山阴县新建广陵斗门记》碑,是仅存的保存完整的石碑,上面刻记着治理鉴湖水系的深意和功绩,极具历史价值。庙里的师傅告诉我们,该石碑现已被有关部门移存保护。

  我们到达大王庙的时间,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仍有不少信众前往烧香祭拜,让我们感受到马臻在这一带乃至整个绍兴人心中的地位。

  传世孝道抱古塘

  出虎象村往北不远,就进入了三西村地界,抱古塘就位于三西村抱古自然村。

  抱古村是一个平原小村,四面环水,抱古村其名也正是源于抱古塘。抱古塘原写作抱姑塘。《嘉庆山阴县志》记载,东汉永和年间马臻筑鉴湖后,沿堤筑起斗门、闸、堰,其中西堤抱姑塘是西堤十四个堰之一。塘和堰都是堤岸、堤坝,因此在有些史料中又将抱姑塘称为抱姑堰。《(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抱姑塘在府城西五十二里,上连镜湖,下接小江。世传塘初剏之时,随筑随溃,一老妪苦之,赴水死。其妇痛之,亦赴水死,抱姑尸出水中,塘遂成。”古时候媳妇称婆婆为“姑”,那位媳妇见婆婆投水而死,毅然跳入河搭救,虽不能救得婆婆一命,但终抱得姑尸,捞上岸来,不失为孝顺媳妇,被村民广为传颂。为此,人们把这个塘也就称为“抱姑”塘,这村便被称为“抱姑”村。不知从何时起,“抱姑”被写成“抱古”了。

  从地图和文献资料看,抱古塘南起湖西自然村,北至抱古自然村,是古代的重点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军事要地,《钱清镇志》提到:“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朱元璋的军队围攻绍兴城,其手下将领黄保、麻里攻打钱清,掘抱姑塘六十余丈。三月,张士诚派兵增援钱清,修复抱姑塘,扎寨守护。”既然是兵家相争之地,那么此塘的历史地位绝对不低。抱古塘宽8米余,长约450米,后遭大潮的袭击而废,残存处也因长期的水流冲击和人为毁损,逐渐失去了它先前的功能,仅存基础残骸如今还遗留水底,须逢大旱水浅时,方可见得其宏伟遗迹。现今所见的抱姑塘遗迹早不见了当年的恢弘气势,却也多了平静柔美的韵味,波平如镜,缓缓有一叶小船过来,船上是一位扯网的老人,传来三两句绍兴方言的招呼声,如此景致,美妙至极。

  三改三建九岩桥

  “游遍天下不如宁波江下,大大宁波不如九岩桥下!”

  这是当年民间传唱的歌谣,歌中提到的九岩桥,就在钱清镇九岩村。而九岩桥的最前身就是古九溪闸(九眼闸)。对于九眼闸的来历,文献中的记载多有不一。《嘉庆山阴县志》记载,九眼闸在县西五十里钱清江南,元时居民所建。而《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宋景定三年(1262年),前梅高文谅建古九溪闸,又名九眼桥。古人也有把“九眼”写成“九岩”的,村以桥名,便由此而来。

  古九溪闸桥在九岩村的九溪河上,兴建之初属于重要水利建筑设施,闸北方是海涂,为防止潮水的侵袭和内河洪水泛滥而建。山阴前梅人高文谅,倾其资财,耗时九月才建成此闸。该闸西部底层基础是候山的山脚岩石,建闸时曾在候山的山岩中打有十个眼孔,全闸共有9孔。后来海涂向外扩张,滩涂变成了沙地,该闸失去了功能,反而成为排涝泄洪的障碍,因而在元贞三年(1297年)将其改建成桥,为使出水快,桥墩建成“梭墩”,是两头尖中间宽,形似织机的梭子,可以减少水的冲力,所以也叫“分水”。再后来因为桥身难以抵抗洪水和潮汛的袭击,时有损伤,遂于元贞三年(1297年)又一次重建,分别将3、5、7孔堵塞,此后九眼桥便成了六眼桥。20世纪70年代在疏浚夏履江下流时,闸桥被拆除。当我们到这里踏看时,已看不到遗存,问了一些当地人,才知道闸桥西侧的闸基尚在,在天旱水浅时清晰可见。我们还发现,在原闸向西50多米处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自然是为了群众的进出方便。

  站在那儿,抚今追昔,九岩桥,这座如此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水利建筑实在是让人向往和着迷。

  初次踏访钱清,未能识得古水利建筑真容,甚是遗憾。实际上钱清镇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如清水亭、广溪桥、智度律寺、朝东台门青瓷窑址等等,有待下次再来探寻。我们希望让这类文化记忆和这份水乡感情一直保留下去。

抱古塘江景

标签: 绍兴;历史文化;古迹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