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 刘乐平)“走出去”与“引进来”已然成为浙江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公式。
“八八战略”提出以来,浙江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模式弄潮海外,优化环境招大引强,借助海外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出去 境外园区扎根海外
从杭州起飞,直达泰国曼谷,而后向东南驱车120公里,直到沿途开始出现熟悉的中文,吴广云知道,他在泰国的“家”到了。十多年了,这样的路线他重复走过五六十次。
吴广云是近来曝光率极高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副总裁。从工业园勘址、规划、建设,再到一期、二期、三期引进一家又一家中国企业,这个过程,吴广云全程参与。而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吴广云也明显感觉到,这个位于“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国家的开放平台、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再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从2005年成立泰中罗勇工业园公司至今,华立集团作为浙江企业“走出去”践行“八八战略”的排头兵,摸索出了一条抱团出海谋发展的开放之路。
“走出去”的“尝鲜者”
“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如是说。而在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中,泰中罗勇工业园无疑是“老大哥”。
如今,园区内植根了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投资建设的轮胎工厂、富通集团成立的光电缆技术公司、盾安集团在东南亚最大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5平方公里的园区已有近90家制造业企业落户并投入生产经营,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25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8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
华立集团早在1987年起就开始涉足国际贸易领域,可谓是浙江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而从发展对外贸易,到如今布局全球,创新模式做强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开放发展路径,与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一个理念分不开:“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终将从简单的产品‘走出去’跨越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吴广云的印象中,当年,对于多数浙江企业家而言,汪力成的这一理念还有些超前。
早在2006年泰中罗勇工业园启动建设的时候,身边的企业家对于“走出去”投资建厂还并不“感冒”,对于华立去境外建立工业园也不置可否。“那时候他们总认为国内市场很大,外贸单子多得接不过来,加上十年前国内企业并没有那么大的成本压力,很少有企业选择工业园落地。”
然而,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吴广云很快感觉到了变化:盾安集团、中策橡胶、富通集团等国内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陆续落户工业园;和企业家交谈时也逐渐感受到,他们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企业从被动受邀入园变成了主动上门咨询;同时,国内的开放氛围也越来越浓,“一带一路”、海外并购、境外经贸合作区日渐成为了高频词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打独斗到异国他乡投资设厂,往往会遇到对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人文环境不熟悉,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等困难,而在工业园这样的平台内落地就能避免企业多走弯路、多交学费。
此外,浙江中小企业众多、产业链完备,抱团在工业园内发展,可以集聚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浙江企业的海外据点,泰中罗勇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正逐渐承担起从助力中国产品“走出去”到引领中国产业“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泰中罗勇工业园内的中国企业车间场景。
建平台的“弄潮儿”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精神就是开放、合作、共赢、分享,独行独干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正如汪力成所说,未来浙江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对于华立集团而言,建平台正是这样一个能促成更多更好有效合作的绝佳方式。
当下,华立集团的建平台之路从未停步。泰中罗勇工业园从一期的1.5平方公里、二期的2.5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正持续滚动开发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三期阶段。“边开发边入驻,三期建成后,整个罗勇工业园预计将入驻200-300家企业。”吴广云说。
而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华立集团计划在墨西哥设立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正在紧张报批深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计划今年7月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可实现企业入驻。”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中国区招商负责人贾晓东告诉记者,继泰中罗勇工业园后,华立集团在墨西哥启动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即将成为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新成员,为中国企业进军北美提供新平台。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来消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更坚定了华立集团大踏步“走出去”的信心。
在华立集团眼中,越多国家参与意味着越广阔的新兴市场机会。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加工制造能力欠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而这些恰恰是浙江企业的优势。
汪力成表示,在已建成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正在打造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的基础上,他们正加快启动在北非的工业园储备工作,未来华立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个方位帮助更多中国企业低成本抱团走出去。
引进来 波音落地制造起飞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里程碑事件,5月11日上午,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在舟山群岛新区宣布开工。这是我国航空界继C919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之后的又一重大事件。
这是浙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机遇,更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升级,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
“舟山造”波音飞机强势来袭
波音项目是中美两国加强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的一大突破。2016年10月28日,浙江省、美国波音公司、中国商飞公司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户舟山。
发布会之后,舟山举全市之力推进波音项目,成立舟山航空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组建舟山航空产业园管委会(筹),成立舟山航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了项目审批,圆满完成商务谈判,提前实施了前期配套工程,为项目开工做好充分准备。
波音项目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波音公司与中国商飞合资的波音737飞机完工中心,另一个是波音公司独资的737飞机交付中心。据计划,合资公司将开展737 MAX系列飞机内饰安装、涂装及飞机维修和维护工作,实现完全产能时一年交付100架飞机。
以波音项目落地为契机,舟山正全面布局航空产业发展,促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浙江航空工业集群发展。舟山航空产业园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范围内以“一园两区”的方式协同布局。
此前,省政府已批复同意设立舟山航空产业园。依托波音项目,浙江将集聚一批为波音配套的航空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创新发展航空金融等服务业,力争将舟山打造成全国领先的航空高端研发制造基地。
根据舟山航空产业园规划,计划到2025年,全面形成航空产业链,年产值规模达700亿元以上,产业链带动效益千亿元以上。
大飞机项目对经济的拉动力几何?天津是一个例子。空客落户后,天津空港经济区已引进60多家航空项目,航空产业飞速发展,已成为天津支柱产业。“大飞机”也成为天津一张亮丽的名片。
舟山的明天值得期待。“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必将吸引大量航空企业进驻,有利于当地航空产业链的形成。”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表示,航空产业很有可能成为舟山乃至浙江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
浙江制造转型升级的“路标”
航空制造被誉为“工业之花”,位于制造业顶端。由于航空产品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复杂、材料多种多样、加工精度要求严格,航空制造一直是先进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之一。而当下的浙江制造,仍在漫漫转型路上——低小散现象依然突出,竞争优势逐渐退化,技术含量亟待提升。
“这是浙江制造转型升级的路标!”波音落地,让西子联合控股董事长王水福受到巨大鼓舞。“航空制造作为最顶尖的制造业,能重塑一个企业,指引你转型升级。现在波音来了,就在家门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30年后,舟山乃至浙江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层次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为什么是“路标”?王水福说,航空制造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是“工业之花”,如果一家企业能够进入航空制造的供应链,也就完全具备做世界级企业的能力!
转型升级往哪里去?对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道随时变化的多选题。而在王水福看来,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而言,这个方向再明确不过——就是做高端制造。“一架C919大飞机上有上千种原材料,国产原材料少之又少,可想而知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在省工业与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看来,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还应当是一个标杆,“所有想做高端制造的企业,都应该用航空制造的理念去干制造业”。
王水福希望浙江企业家都能有这样一个共识:如果浙江的企业在这一轮的整合和拓展中成功进入波音的产业配套体系,这将对未来几十年浙江制造产生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