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莫言现身上海聊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他在写小说前,先写的是戏剧
我们写小说的应该向曲艺学习
2017年12月11日 06:43:4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73岁的王女士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门口排着队,队伍很长,黑发白发交替着,排过了楼房的转角。

  昨天,思南读书会第206场,来的是两位熟悉的嘉宾:著名作家莫言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

  读书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先生主持。这三位,正是2012年莫言先生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一行三人。

  读书会主题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继承与转化”,对谈从一场雪开始。五年前的这天,莫言转机前往瑞典领取诺奖,被大雪困在芬兰赫尔辛基。在异乡,莫言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艺术创造者,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艺术的多样性。”莫言说,“如果都一样,人类的生活就会非常枯燥。”

  曹元勇建议读者去发现,莫言过去的中短篇小说,与今年在《收获》、《人民文学》上刊发的新作有什么微妙的异同,或许你就会发现,5年间的莫言还在变化,还在前行。

  如何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各国文化交融、碰撞的21世纪,这个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莫言相信,除了诗词与古文的文学传统,还有一种传统来自民间,通过口头传递。“比如集市上的说书人,也是我们文学宝贵的资料。很多听起来声音很土的话,如果写下来,会发现非常典雅。”

  莫言认为,民间传统对自己的影响,或许比书面的东西影响更大。吸取民间语言,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读书会现场,有人问莫言:民间口头传承的文化日渐凋零,你想对新一代的写作者说些什么?

  “民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莫言回答,“上海的高楼大厦里照样有民间。所谓民间,就是说作者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并且从中提炼出文学语言来。”

  戏曲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莫言也坦言自己对民间戏曲的爱。

  他年轻时,有时能在“土台子”上看到民间戏团的演出,锅灶下面抹一把灰,演员就上台了。

  在长篇小说《檀香刑》里,莫言作了一次尝试:人物关系充满戏剧性,小说完全按照戏剧的构思来写。而贯穿小说始终的“猫腔”,来自山东地方剧种茂腔。

  近年,《檀香刑》还由山东艺术学院改编成融合茂剧元素的歌剧,明年初赴南京演出。

  其实,莫言在创作小说之前,先写了戏剧。1978年,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全国轰动,当时还在当兵的莫言非常激动,开始尝试戏剧创作。

  “戏剧应该比小说更早,对老百姓的影响更大。”莫言说,“一部好的小说,内核应该是一部剧。”

  莫言笑称,自己好像在为民间戏曲做广告。但他相信,作为小说家,应该多了解一下别的民间艺术形式:“好的小说应该是可以被朗读的,语言应该有节奏感。向曲艺学习,也能培养这样的节奏感。”

  本报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标签: 莫言;小说;写作;戏曲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