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我省全方位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017年12月22日 06:43:06 来源: 浙江在线 陈潇奕

  水天一色乌溪江 谢丹 摄

  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陈潇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勇立潮头的浙江省,大步迈进在水资源管理的漫漫征途上,步履铿锵。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2016年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我省荣列第二名。

  持续提升水资源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推行入河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大力开展节水护水“双达标”行动,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扎实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浙江的水资源管理正在交出一份份优秀答卷。

  踏着时代的节拍,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之下,浙江的绿水正携着青山绘制出一幅流淌着的巨幅画卷,让人且歌且叹。

  节水为先,化解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制约

  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各方共识。节水,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的智慧。我省牢固树立“节水就是减排、节水促进增效、节水惠及民生”的理念,坚持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水平。

  针对我省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春夏多、秋冬少,用水偏多、效率不高”的特点,我省提出“以县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体”,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前,全省有创建任务的80个县(市、区)已全部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其中28个已通过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验收的县(市、区)正实施提升工程,20个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已经当地政府批复并全面展开创建,其余32个县(市、区)正组织方案审批。与此同时,突出节水载体建设,着力推动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园区)和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有效扩大节水载体覆盖面。截至2016年底,已创建命名省级节水型企业620家、节水型灌区101个、节水型公共机构188家,涌现出了一大批节水示范典型。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通过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控的理念转变,为我省打开了节水新天地,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多源头出发,卓有成效地缓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难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其中,用经济杠杆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大经验。”

  节水的作用不容小觑。据统计,2016年我省工业用水节省了3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我省减少产生工业废水约2亿立方米,相当于20个西湖的水量。短短一年时间,我省工业用水总量同比下降五六个百分点。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是企业用水效能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以及全方位节水格局的初步建成。

  在浙北门户长兴县,工业企业回用自身废水已经蔚然成风。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建成中水回用工程,设计规模日处理水量6万吨,每年节水超过1000万余吨。该工程使厂区水源直接与长兴县污水处理厂相通,将深度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用作发电机组的冷却水。截至目前,该厂累计处理并利用城市中水总量超过6200万吨,节约了相当于6个西湖蓄水量的水资源。

  而在“用水大户”的农业生产功能集聚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涌现出余姚经济型喷滴灌、平湖微压素混凝土管灌溉、桐乡特低水头微灌、嘉善PE压力管道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典型。新型的灌溉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精准灌溉还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推崇。

  此外,水平衡测试、节水器具、一户一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节水举措在我省全面推行、遍地开花;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积极推进,通过价格杠杆倒逼转型,补上人均水资源短缺及用水低效短板,为我省GDP贴上节水环保的绿色标签。

  深化改革,提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效能

  为筑牢水资源管理的底线,省政府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常态化运行机制,每年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高位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抓总、部门协同、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并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抓手,创新工作机制方法,多维度调动全社会、全民参与节水、护水的积极性。

  在省级层面,我省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分解下达水资源总量、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将省对市考核结果纳入省委对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强化了考核的严肃性与考核成果的权威性。同时,严格按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要求,积极推动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把水资源作为一项基础要素用来约束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布局。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只有最大程度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才能真正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掷地有声、落到实处,全方位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最严格的标准下,如何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制度高效落地执行是关键。近年来,我省水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抓手,加快推广一批试点成熟的改革经验,加快试点一批脉络明晰的改革举措,加快研究一批关键性的改革思路,着力推动水行政审批和服务、农业水价改革、水利投融资、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有所突破,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水利系统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基层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在被誉为“生活在一块布上”的绍兴市柯桥区,针对当地印染业发达、用水事务量多的实际,该区推行实施园区水保方案“打包审批”,改变以往各个企业分别单独委托中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传统做法,将滨海工业园区51家新入园印染企业“打包”成一个项目整体编制一个总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这一“化零为整”“打包审批”的创新做法极大地简化了水保审批手续,审批时间也从原先逐个单独审批最多共需255个工作日压缩到一次性“打包审批”仅需7个工作日,有力促进了水保方案的高效审批,为企业省时省力省钱的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入园投资环境。

  筑就屏障,构建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网络

  抓好水利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浙江是洪涝台旱灾害多发的省份,如果没有可靠的水利防线,就谈不上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更谈不上幸福生活。人离不开水,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的水资源、优美的水环境、安全的水屏障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实施水资源保障行动,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建设“富强浙江”的要求,浙江省科学谋水,五年投资1311亿元,继续完善以重点水源和骨干引调水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提升城乡水资源保障水平,擘画浙江省未来水利发展方向的迫切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真真实实的获得感。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考验着人们的智慧。浙江省统筹区域合理用水需求,按照“量质并重、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要求,以重点水源和骨干引调水工程建设为主体,加快形成更广范围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建成松阳县黄南水库、龙游县高坪桥水库和千岛湖引配水、舟山市大陆引水(三期)等工程,进一步增强原水供给、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改善杭州、嘉兴等地饮用水品质。加快实施宁海县清溪水库和湖州市引水(安吉方向)等工程,加强扩大浙东、浙北引水工程规模的可行性研究。

  如今,在海岛型缺水城市舟山正积极谋划、践行本地水源、大陆引水和海水淡化“三条腿”走路,多渠道补齐水资源保障能力短板,开源找水,多管齐下。在今年8月,备受瞩目的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工程海底管道铺设已经进入最后一公里决战期,至此,舟山人离喝上大陆引水三期工程水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水资源保障工作也正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工程,从城市向农村不断深入、下沉,高标准的农村饮水保障在浙江大地广泛开展,全面落实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等各项措施,提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从“建得起、有人管、用得起”的饮水解困目标向“标准建、专业管、放心用”的饮水安全要求转变。做到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为重点,加强从源头到龙头的管控,加快净水消毒设施提升改造,推进规模化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推广村级小型供水工程“以大带小”的专业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完成3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喝上优质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时代对包括水资源管理在内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抓单一的工程建设上,而是要综合利用水利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让三者功能达到和谐统一,成为综合的、系统的、多功能的工程。为此,浙江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全域筑就起供水安全保障网络,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更加重视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发挥“水利+”叠加功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式发展,最终落脚点还在以水惠民的民生福祉之上。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曾经,庞大的水网交通成为支撑起浙江发展的血脉,它们泽被千载,孕育出这方土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灿烂文明。时代更迭,行至今日,融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浙江人民用智慧续写了人水和谐的新篇章,并且同步进行着一次次的自我审视,不断追问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之道,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和高效利用,探寻着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促共进的奥义,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标签: 水资源管理;节水;浙江;水利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