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6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湘云 记者 李鹏 整理 文字、图片分别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提供)
编者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起航,中国的历史开启了全新篇章。
峥嵘岁月,在浙江开展革命斗争,环境尤为险恶和艰苦。浙江解放前在册革命烈士达7000余人,无名烈士无以计数。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
天地清明,追思悠远。经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推荐,今日刊登6位英烈的感人事迹,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哀思、献上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不忘先烈之志、汇聚奋斗之力,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风雨无阻向前进,勠力同心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铁肩辣手
——邵飘萍烈士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邵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金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地下党员,英勇无畏的反帝反封建斗士,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新闻战线的先驱者。他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在《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下,投身于“新闻救国”事业,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后《汉民日报》因直斥袁世凯为“袁贼”被查封,邵飘萍亦流亡日本。
1916年归国后,邵飘萍任《申报》驻京特派员。他每日给《申报》发稿两三千字,或披露北洋军阀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或反映在军政府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报道事实有据,文笔清新活泼,一时风靡全国,邵飘萍名闻新闻界。1918年,他开始自己的独立办报生涯,创办《京报》。五四运动前后,邵飘萍通过《京报》推动运动蓬勃发展。后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这两本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重要著作,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
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前往现场,连夜赶写出讨段檄文《世界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由于揭露北洋军政府开枪屠杀群众的罪行被捕入狱,1926年4月26日黎明从容就义。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钱壮飞烈士
钱壮飞(1896-1935),原名壮秋,乳名彬生,别名钱潮,湖州人。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年底,他根据党的指示,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务头子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向党提供了敌人的许多重要情报。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情报保卫机关——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致使上海党中央机关处于极度危险之中。25日,钱壮飞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冷静地通知中央机关和相关同志尽快撤离。
接到钱壮飞的情报,周恩来指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各机关立刻采取行动,中共中央、中共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立即全部转移——钱壮飞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他转移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军委第二局副局长。1935年3月,在长征途中不幸牺牲。
周恩来在战争期间和解放后多次满怀深情地提起钱壮飞,他说,如果没有钱壮飞同志,我们这些在上海工作的同志早就不在人世了。钱壮飞同志在对敌斗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值得全党永远纪念他!
2009年9月14日,钱壮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山村走出革命志士
——俞秀松烈士
俞秀松(1899-1939),又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诸暨人。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他是五位成员之一。
191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思想活跃,经常阅读《新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从中吸取营养,愈加坚定了反帝救国的志向。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到伟大的反帝爱国浪潮中,成为杭州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后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夏衍等一起创办《浙江新潮》,以战斗的姿态对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抨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帜。
经李大钊介绍,俞秀松于1920年3月底来到上海。1920年四五月间,俞秀松参加了陈独秀、陈望道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受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委派,俞秀松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书记,不久后又任团中央执委会书记。
1922年11月以后,俞秀松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等,将革命进行到底。1935年,联共(布)中央决定以俞秀松为组长,派遣25人小组进入新疆,主持反帝联合会日常工作。
1939年2月,因受王明、康生诬陷,俞秀松在新疆被逮捕入狱,转押去苏联,在“肃反”扩大化中被害。1962年,毛泽东签发了烈士光荣证书,以表彰俞秀松对革命的功绩。
赤心献革命 决然无返顾
——刘英烈士
刘英(1905-1942),原名刘声沐,化名可夫、爱群、越人、锄非、王志远,江西瑞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挺进师政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江省委书记等职。
1935年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成立,刘英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与粟裕等率根据地军民,运用灵活机动战术,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8年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成立,刘英任省委书记,积极开辟新区,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7月,他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并为浙江省出席中共“七大”代表团团长。12月,因斗争需要返回丽水。同年秋,他被中共中央任命为闽浙赣三省特派员。
1942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刘英在温州被捕,先囚永嘉看守所,后转永康方岩。面对敌人的诱降、审讯,他坚贞不屈,还给看守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理,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捕杀共产党人的罪行。1942年5月18日拂晓,在方岩马头山上,残忍的敌人枪杀了刘英。
毛泽东曾深情地说:“刘英为人民而牺牲,人民就会永远纪念他。”
“浙东刘胡兰”
——李敏烈士
李敏(1924—1944),女,原名李雅琴,宁波北仑人。家境贫困,幼年时跟着母亲在上海一家日本人办的纱厂当了两年半童工。后随父回乡,入延陵学校读书。在校受到了党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1942年秋,她在鄞西樟水区崔夹岙启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群众工作。她利用学校阵地,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有时还带学生随同抗日宣传队到附近的村子宣传抗日救亡道理。1943年,李敏担任了中共樟水区委书记,奔走在各村,用“一只筷易断,一束筷难折”的通俗道理将群众组织起来,共同抗日。不久,樟水各村自卫队相继成立,在以后的反敌、反顽战斗中,她配合游击队作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11月下旬,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一部驻扎在樟水区,准备出击顽军部队。李敏在观察地形时发现,村后游击队必经之路“溪步”已被水淹没,她担心战士们的脚会冻坏,影响行军速度,便回村发动妇女背来几十条长凳,用绳子缚住凳脚搭起“木桥”,使战士顺利通过。
1944年2月21日,顽军在偷袭中抓住了李敏。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严刑逼供,她坚贞不屈。28日,李敏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杀害,年仅21岁。解放后,李敏被誉为“浙东刘胡兰”。
长天一征鸿
——郁达夫烈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913年9月,郁达夫留学日本,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腐败弱国的子民被外人歧视和欺凌的种种痛苦,这也强烈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1921年10月,东京的留学生总会邀请当时日本著名的“宪政之神”尾崎行雄教授演讲。尾崎在讲到中国问题时,言辞间颇涉讽刺,郁达夫气愤地挺身起来质问尾崎。他声调激昂,持理正确而又措词得体,博得全场雷鸣般掌声,迫使尾崎当场道歉,一时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回国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他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担任该报的文艺编辑。12月底,他携带家眷抵达新加坡。1942年初,郁达夫出席了由陈嘉庚领导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同年2月,新加坡沦陷后,胡愈之、郁达夫等28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郁达夫化名赵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