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一场暴雨,为什么“看海”的又是滨江
2018年06月20日 14:27:28 来源: 浙江在线 刘雪松

  昨夜暴雨,水漫滨江。千家万户挪车位,千车万车如行舟。杭州历次暴雨,滨江总是以这样的情形刷新同城市民的观感——滨江怎么了?为什么每次暴雨总是滨江中招?

  滨江治水,不遗余力。滨江是从2014年起到2016年,投入45亿治水的先发区域;滨江是2014年当年,半年投入12.5亿,“交出首份治水答卷”的先行区域;滨江是2016年杭州推进“海绵城市”确定的示范区域。这一次投入多少资金,相关报道未作介绍。但是2016年,先期投入45亿元治水之后,又成了“海绵城市”全面建设的“起步之年”……

  但是滨江,昨天暴雨,又能“看海”。虽然类似于2010年9月11日发生的那次一个小区11个地下车库被淹的“911事件”没再出现过,但是暴雨一来,滨江“看海”是常态,雨水倒灌仍常演。滨江与暴雨洪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很多在官方总结与公开报道中治到位、治出成果的区域,一旦暴雨,满路苍白。

  1996年12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杭州滨江区,满打满算不到22岁。本来是一张可以描绘现代城市区域的最美画卷,但这个年轻的躯体上,已经不得不一次次因为治水而“开膛剖肚”。而每次“手术”,都指向“根治”。但是直到今天,滨江还是在“看海”,还是在与暴雨洪水作斗争。这种不出不挠,精神可嘉。但显然,科学治水的到位程度明显不足。

  2014年初,滨江计划到2016年,3年时间投入45亿治水时,确立了2014年当年“年底前要实现的目标”——严防城区出现大面积严重积水和内涝现象,全面消除垃圾河、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今天回头看,这个目标订得有些理想化。当年半年时间砸下去12.5亿交出的“首份治水答卷”,今天让百姓来打分,给出的分数可能非常有限。

  公允地说,不能说滨江治水,2016年之前三年的45亿都打了水漂。但是从这45亿投入的分配来看,收效并不是太明显。治污水7.3亿元,防洪水4.9亿元,排涝水21亿元,保供水12亿元。洪、涝两块的投入,占了一半多。这笔钱,说少也不少。2014年,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全国首批海绵试点城市,中央财政补贴也就只有10多个亿。但今天的滨江,一旦暴雨,洪与涝的总量,市民并没有感觉减少一半。因此,从投入与“产出”、目标与结果的比照来看,政府部门的目标订得有些“急功”。既小觑了治水的到位难度,又没有找准根治的科学办法。因此一次次下决心,一次次投入,最后直到今天,都没有一次把防洪排涝的底给兜住过。

  滨江区域,面积不大。但面积不大的滨江,今天依然是杭州一旦暴雨便能“看海”的地方、是同城市民看到滨江市民晒“海图”也会惊讶地问一句“这是哪儿”的地方,这是与杭州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敲定滨江先行一步的定位与期待,是不相匹配的。公开报道显示,滨江区在杭州市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之前的早一年,就“率先编制完成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部分区域当年就已开工。但是滨江这个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今天一场暴雨,就被当头淋得有些稀里哗啦了。可见这场暴雨,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盆清醒剂。

  杭州需要以实际治水的效果为尺子、以市民的感受为标准,重新审视治水的目标、规划与投入。从根本上治水,才能让投入不打水漂。

  “海绵城市”建设,说到底是个“里子工程”,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是哪一届班子手上就能完成的事,更不是砸一次钱就能解决的事。需要一次科学规划、一组系列配套的政策与法规、一届接着一干届的“久久为功”。各级政府需要避免一次投入、立竿见影的政绩观,少些任内“根治”的急躁,多些科学扎实的内功。既要舍得投入、坚定决心,又要甘于寂寞、不计功绩,把城市的“里子”一针一针地绣到位,把坚硬的骨头一根一根啃到位。

标签: 暴雨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6205577069070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