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马远 《观瀑图》
专家认为,画中正是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内观瀑。
浙江在线7月15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 章咪佳 通讯员 方涛 蔡佳迪)谈及两宋,杭州是历史的关键一环,也是当下研究的重镇。
傅璇宗认为,自这些笔记,“像考古工作那样,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过去未曾发现或未予重视的文物资源。”于是,学者们陆续“挖掘”出收入《全宋诗》《全宋文》的部分作品、宋代科举中被遗漏的人物与细节……这些都是对历史再现与补充。
即使是最为细小的宋朝杭州暑期生活,自《全宋笔记》中,也可以读出当时的社会样态。此处,先从宫廷生活的精致讲起,奢靡之间,可见宋朝的审美、文化、建筑……其间,还有“偏安”的感叹。
宋朝和天气一起“热”了起来。
这半个月间,很多人在朋友圈可以看到,现代人阅读、谈论、倾听宋朝。其中,最重量级的则是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与大象出版社联手出齐了十编《全宋笔记》——其点校、编纂工作由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教授主持,共收入宋人笔记477种,汇编成10辑102册,总计2266万字。编纂整理工作自1999年筹划启动,至今已历19年。
对于多数人而言,历经三百年的宋朝,其关键词是:强敌压境、战乱频仍、低眉臣服——这也是教科书中的宋朝。
但是,在阅历与阅读之中,人们逐渐发现不一样的宋朝。
比如,读宋人的笔记,可见它制造出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又营造出自由、富足、开放同在的民间繁华。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说,《全宋笔记》几乎将存世相关文献搜罗无遗,为辽宋夏金史研究提供了一座最完整、最可靠、最方便的笔记类巨型数据宝库。
的确如此,学者们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一点。
文史专家傅璇宗为《全宋笔记》撰写了序言,他认为,宋人笔记的价值与意义,是很值得研究的。
“如北宋的《梦溪笔谈》,其中记载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其在中国印刷史上的史料价值已广为人所知,而外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对《梦溪笔谈》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检出二百多条,并认为涉及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和矿物学、物理学、灌溉和水利工程学、农艺学、医药和制药学等(第一卷第六章,见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一月中译本)。这种从现代科学观念来探索这部笔记的史料价值,对我们是颇可借鉴的。”
我们熟悉的南宋末周密所作《武林旧事》也是如此。
“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对书中所记的‘杂事’作一次文化考察:如卷六《诸色伎艺人》记录有四百八十位民间艺人姓名,同卷《诸色酒名》记有五十四种酒名,同卷《糕》条记当时临安(杭州)民间富有特色的食品糖糕、蜜糕、粟糕等十九种,同卷《书会》记录临安市内六个书会成员姓名或绰号,卷一〇《官本杂剧段数》记录南宋当时官本杂剧剧本二百八十部,这些都是官方正史或作家专集都未曾记有的。”
德寿宫
两款“冷饮”受青睐
1184年(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赵昚前往德寿宫看望父皇赵构。
八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在77岁赵构的感受中,比往年更为炎热。因为酷暑,跪拜的礼仪都免了。
父子二人到冷泉堂用了早膳,而后,老皇帝要求儿子(实为养子)在德寿宫纳凉,如果有要紧的事务,就在帷帐中进行处理,到傍晚再离去。毕竟,从北内德寿宫到赵昚所在的南内皇宫还有一段距离,即使有诸多护卫,仍免不了路上的暑气难耐。
德寿宫果然凉快。
二人同往“飞来峰”,飞瀑、荷花、假山、修竹、古松……树木掩映,盛夏的日光,几乎难以投射下来。池中的六月荷花,是赵构最在意的,赵昚顺着父皇的指向,望向池心。“此种五花同干。”赵构说,这是赵伯圭(宋孝宗的同母哥哥)从湖州引种而来的,之前从未见过。
如果以今天的地标来定位德寿宫,它西邻南宋御街,东望钱江新城,东河从中穿过。这里怎么会有“飞来峰”?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说一说宋孝宗赵昚的孝心。
1167年(乾道三年)的三月,正是花开时节。
初十那天,天气晴好,赵昚差遣阁老到德寿宫,想在那几天请老皇帝到聚景园看花。没想到,赵构反客为主,他的理由是——频频出行,不但花费巨大,还要劳师动众——那么,皇帝既然要看花,德寿宫的后园也有几株好花,不妨择日前来闲看。
正是那一次因花而生的春日聚会后,赵昚知道了赵构的心思,他命有关部门在德寿宫的后苑建造了冷泉堂,并“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
酷暑之中,冰冰凉凉的吃食总是不嫌多的。
六月初一这一天,赵构与赵昚喝了两款解暑的饮料,名为“沆瀣浆”、“雪浸白酒”。那个时候,“沆瀣”还是一个美好的词,带着它的本意“夜露”的清凉——况且,写出“沆瀣一气”的钱易是北宋文人,这个成语到南宋还没有今天这么常用。“雪浸白酒”很容易理解,类似于冰镇米酒,而“沆瀣浆”则以甘蔗与萝卜切方块与水同煮而成的饮品。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沆瀣浆》说,这种饮品的制法,来自宫廷。
77岁的老顽童赵构,大约喝多了。
赵昚忍不住提醒:“此物恐不宜多吃。”
“不妨,反觉爽快。”老皇帝不以为意。
可毕竟会伤及脾胃,老皇帝最终不得不首肯于儿子的谨慎。
翠寒堂
“空调”打得有点低
纳凉时,总少不了闲谈旧事。话说宣和年间的三伏天,徽宗赵佶多在碧玉壶及风泉馆、万荷庄等处纳凉,这些地方凉快到什么程度?每次参加宴会,都要穿着一件衲袄儿。不过,这些,都是东京汴梁的往事了。
皇室建筑中,大约从来都不少纳凉之所。
周密在《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一节中,提到,南宋皇室避暑多选在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几乎是那些宫殿的“标配”,山水、绿植,营造着皇宫内院的小环境。炎炎夏日,除了池中的万柄红白荷花,还广置南方盛产的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薝卜等花卉,多达数百盆,同时,还悬挂伽兰木、龙涎香等各种香料,“鼓以风轮,清芬满殿”,自然“不知人间有尘暑”。
焚香观荷似乎是宋朝消暑不变的经典风尚,贵族名流更是乐此不疲。周邦彦那首著名的《苏幕遮》开篇便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只不过皇家的气派将这种品味推向了极致,自然显得仙袂飘飘,不食烟火。
身居玉殿仙宫的皇室不识人间酷暑,而人间的“访客”一时半会也难以消受禁宫中的寒意。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被召见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皇帝不明就里,问清原因后,笑着叫人给他拿了一件“北绫半臂”——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半袖衫吧。看来,翠寒堂的“空调”打得确实有点低。
根据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记载,夏至是宋朝的法定假日,政府放假三天。此外,初伏、中伏、末伏各休假一天。当然,除“公务员”外,南宋的工人也有相当人性化的暑假,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坊场,每年最为酷热的三个月(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每日的工作量也会减半。
而文人们,很乐于分享自己消暑秘法,“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这一套老生常谈的法子,南宋诗人温革大概也觉得有用吧。
感谢大象出版社郭一凡老师对本组报道的支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