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俞旭平:科技点亮“深山药谷”
2018年12月10日 08:20:03 来源: 浙江在线 曾杨希

  俞旭平,省科技特派员,省中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药材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是浙江省科技下乡的践行者,始终把“三农”放在心上。2003年,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他被派到淳安县枫树岭镇。15年来,他扎根山区,用科技浇灌特色产业,2017年枫树岭镇中药材总收入598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38%,是2003年他下派时的5倍多。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淳安县枫树岭镇,下过雨的秋日,氤氲的雾气缭绕山间,大片的杭白菊兀自绽放,吐露着芬芳。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惦记着镇上的花田:“再过几日,菊花就要采收了。今年,村民们一定又有一个好收成。”

  2003年,俞旭平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被派往枫树岭镇送技术、解难题,用科技浇灌产业特色之花,带领当地村民走出了一条科技致富之路,和当地结下了十五年的不解之缘。

  十五年,持之以恒,他通过自己的学识、资源,帮助枫树岭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投资项目,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在山谷中帮助当地百姓种起了栀子树、杭白菊等特色中药材。

  十五年,春华秋实,通过科技的力量,枫树岭镇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俞旭平的心头也乐开了花。他说:“只要我还有力气,他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俞旭平(中)指导枫树岭镇村民种植中药材。 (资料图)

  特殊的第101个

  村里的“搓板路”弯弯曲曲,山脚下的土坯房裸露着外墙,院子里污水横流……十五年前,离杭州260多公里的淳安县枫树岭镇,由于新安江水库的分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2003年,因为没人才、没资金、没技术,镇上种的中草药不成规模,卖不出好价钱。枫树岭镇的情况被反映到了上级部门,俞旭平便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去那里当“科技特派员”,将自己的学识专长送到乡村一线。

  当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刚刚起步。首批100名来自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所等国家及省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已完成了培训,并举办了出征仪式。俞旭平则成了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中的第101位,而且是没有参加过培训和出征仪式的“特殊一员”。

  俞旭平难忘当时的惊喜与疑惑:“我是研究中药材的,知道当地有栽种中药材的历史,所以觉得自己的‘用武之地’更广阔了。但是第一次出任‘科技特派员’,怎么才能做好,我心里还挺没底的。”

  第一个月,俞旭平跑遍了镇上的每一个村庄。他记得,第一次入村,他先乘了8个小时大巴才从杭州到达淳安县城,此后,又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还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才到了村里,“路上忍不住吐了。”

  俞旭平难忘当时在村中所见的情形:“没想到离杭州这么近的地方,有的农户家里穷得连窗户玻璃都装不起,只能用塑料薄膜挡风。”

  在走村串户、上山下田中,俞旭平对当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度调查,写了一份份厚厚的调查报告,分析枫树岭镇中药材产业特色和规模。根据枫树岭镇山场面积大、耕地紧缺的情况,他提出了利用广阔的山场重点发展木本中药材的方案。

  俞旭平说:“枫树岭镇的条件很适合种黄栀子,这味药用途广泛,需求量大,而且果实还能够提取出色素,出口国外。”村里人觉得俞旭平的意见好,当年,当地便建立起5000亩的木本药材黄栀子示范园区。

  2005年,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枫树岭镇的黄栀子种植户平均收入就已达到4000多元,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看着村民们的日子有了起色,俞旭平的心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暖意。

  “深山药谷”实干家

  俞旭平(右)在大棚中察看药材生长情况。 (资料图)

  依靠科技的力量,这个原本落后的山乡渐渐变了。初夏,黄栀子花缀满了山坡,馨香漫延整个山谷。花谢后,杭白菊便紧接着登场,星星点点的花朵开满乡间,呈现出别样的景致。

  花儿不仅好看,更是致富的途径。黄栀子给枫树岭镇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依靠单品类的中药材,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山乡持续快速发展。

  俞旭平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07年开始,俞旭平仔细分析了枫树岭镇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帮忙引进市场前景好、销路有保障的中药材新品种杭白菊。

  “产品有了,但还要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为此,俞旭平推动了当地菊花生产加工产业链建设。

  当年,在“坚强后盾”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支持下,一座杭白菊小型加工厂在枫树岭镇拔地而起。嘉兴桐乡是杭白菊的主产地,在俞旭平的牵头下,厂里专门请来了桐乡的老师傅传授加工技术。在新的产业链中,研究所负责引进品种、提供种苗、投资加工设备;农户们负责用俞旭平教的方式栽种菊花;俞旭平代表研究所负责收购鲜菊花,并加工成干花。

  有了专业的科技指导和销售保障,农户们对菊花的种植积极性很高。仅2007年至2008年,全镇菊农共销售4.5万多公斤鲜花,为农民增收23万元。

  “每年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这些重要的时节,我是一定要去的。”霜降之后,菊花盛开,采收的时节就到了。每年此时,俞旭平都会“驻扎”枫树岭镇,除了指导收购鲜花、加工出优质的干花外,他还负责安排用工、联系购买烘花用煤、核算成本等杂事,他说:“既然当了‘科技特派员’,就要尽最大努力将这件事做到最好。”

  十五年,牢记使命,始终如一。他陆续为镇里引进了绿薄荷、红豆杉等几十种药材;帮助镇里建立了包括草本药材菊花、薄荷等种植品种的县级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栀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和栀子规范化科技示范基地;起草了相关中药材各项标准,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培训示范。

  在俞旭平的参与推动下,经济落后的山乡枫树岭镇变成了特色鲜明的“深山药谷”,农户们的“钱袋子”随着漫山的中草药材不断增加。2017年,枫树岭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全镇中药材总收入5985万元,是2003年俞旭平刚下派时的5倍多。

  始终不变是初心

  凤林港蜿蜒流过村庄,村里的石板路一尘不染,漫山的中药材散发独特的馨香……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枫树岭镇,水声山色相衬。

  村民们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给这个山乡带来的变化。在绿水青山间,老百姓们迈向了幸福的生活。他们不会忘记,俞旭平是这个山乡蝶变的见证者与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如今,在枫树岭镇,村民们看见俞旭平,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俞老师”。大家都记得,这个从城里来的“白面书生”每个月都会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培训教室,他和大家一起卷起裤腿下地,教会大家种药材、拓市场。枫树岭镇下姜村老书记姜银祥说:“俞老师手把手帮我们致富,我们已把他当自家人。下姜村给3个人授予过‘荣誉村民’称号,俞老师是最先授予的。”

  村民们和俞旭平结下的情谊是朴实无华的。每年春节前,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农户们总会给俞旭平打电话让他“回去”团聚。俞旭平说:“‘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让我收获良多。其实,我为他们做得还很少,但他们始终是记得的,我心里特别感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时代的蓝图已经展开。目前,枫树岭镇抓住新机遇,正在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俞旭平坚持使命,他和下姜村村委会商量,重新改造山上的栀子园,等栀子花开的季节,这儿就会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点,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

  今年,俞旭平所在的浙江省中药研究所还在下姜村承包了20多亩田地,建立药用植物花卉种植基地,直接把“科技之源”嫁接到了枫树岭镇。他说:“未来,我将继续利用中药材专业技术背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创意农业,让多种多样美丽的药草既成为‘致富草’,也成为‘风景草’,让枫树岭镇更富、更美。”

  幸福未来共同奋斗

  记者 曾杨希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

  十五年来,浙江省、市、县三级共派遣科技特派员15600多人次,组建事业法人科技特派员19家,选派省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为我省农民创新创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俞旭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将自己的青春和学识奉献给了枫树岭镇,为山乡走上“绿富美”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为了帮助乡村脱贫,科技特派员们奔赴田间地头。在枫树岭镇,俞旭平历经风雨和烈日,跨过泥泞的山路,住过破旧的农家,但他从来没有过一丝退缩。头几年中,他每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泡”在村里,指导农户种药材、拓市场。当村里的中药材种植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他依然保持着每月去村里的习惯。

  2015年,我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科技特派员们始终活跃在广阔天地。他们坚持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奋战在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采访中,每当谈到和当地老百姓的交往,俞旭平的脸上总是会浮现幸福的笑容。他说:“看见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比他们还高兴。”

  科技能提高生产力,幸福则需要努力奋斗。枫树岭镇的村民们深知这个道理,敢想敢拼的浙江人深知这个道理。新时代的画卷已经展开,美好生活的未来需要科技特派员与乡村百姓一同描绘。

标签: 枫树岭镇;科技特派员;中药材;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淳安县;科技;...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