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山区乡村奔向新风景 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
建德:诗画村庄更美更宜居
2019年02月20日 07:01:50 来源: 浙江在线 盛夏 方祺

  建德“草莓小镇”采摘游

  浙江在线杭州2月20日讯 坐拥百万亩山林,兰江、新安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建德的乡村令人艳羡。

  这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和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使建德瞄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不断探索出乡村更美更宜居的新路径。

  依托山水自然格局,建德找到了山区乡村发展的新跑道。2月20日,建德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创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动员大会。

  到2020年,建德全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年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3。

  梅城镇打造“美丽城镇”示范区

  现代农业聚焦产业振兴 三产融合“加速跑”

  正值草莓旺季,建德“草莓小镇”的果农们都会收到大批网络订单。一盒盒新鲜草莓由此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目前,建德草莓从业人员达到2.56万余人,草莓总产值39.60亿元。建德还有17000多人“走出去”,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异地种植草莓。

  好山好水,孕育优质农产品。建德地处浙西山区,境贯“三江一湖”,森林覆盖率76%。一条常年17℃恒温的新安江穿境而过,生态地理环境优势得天独厚,给草莓、茶叶、药材等优势农产品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这份源于大自然的恩赐,建德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据建德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德是“中国草莓之乡”,种植面积8.12万亩;建德也是浙江省最早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茶园总面积6.3万亩;建德还是“红色黄金”西红花全国最大的产地,种植面积近5000亩。

  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德实施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与新业态培育等工程。“建德果蔬乐园”“建德草莓”“建德苞茶”……一系列区域公共品牌相继问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也加快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质增效。

  在建德莲花镇齐平村的九仙石斛园,一辆辆旅游大巴穿梭往来。吸引外来游客的,不仅仅是这里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还有集产品展示、农业观光、特色采摘、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铁皮石斛做的牙膏、沐浴露和液体香皂,都是游客眼中的抢手货。

  九仙石斛园,只是“建德果蔬乐园”的代表之一。目前,建德市20个果蔬乐园已经开园,20多条四季果蔬采摘游已经形成,“草莓小镇”和“稻香小镇”等农业特色小镇盘活了“三农”资源,也带动了人气。据统计,去年,建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594万人次,旅游收入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2%和86%。

  农旅文融合发展,建德写下生动注脚。从早期主打采摘游的果蔬乐园,到现今遍地开花的农耕体验项目,建德市告别了“才了桑蚕又插田”的农业路径。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建德人,把乡村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德还将继续打好“粮食保卫战”,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建德也将累计建成美丽田园体验区40个、美丽农牧渔场40个和星级果蔬乐园30个。

  宜居生态催生美丽经济 “乡土人才”显身手

  建德的山水,钟灵毓秀;建德的气候,生态宜居。

  2018年,建德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46天,优良率94.8%,位列杭州各区(县、市)第一。这座被冠以“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幸福江城,以生产总值(GDP)为7.6%的稳健增速,在青山绿水间奏响了美丽经济的新乐章,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萌发了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擦亮环境本底,成为建德乡村抢抓绿色机遇、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砝码。为此,建德将实施好乡村生态环境全域提升、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工程,一场覆盖全域的农村洁化序化大行动正全面铺开。今年,建德将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

  改善人居环境,也已经成为了建德乡村求转型、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建德人开始转变了思路,美丽也是种竞争力,吃“生态饭”也能“发财”。

  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眼前的莲花镇戴家村,早已是名声在外的“民宿村”,还有上海等地客人去体验田园生活。村党委书记宋志红介绍,村民们看到了乡村旅游的红利,主动要求将老宅和仓库改造成民宿,村里也成立了杭州戴家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定制“玉米粿”等戴家农特产品,一年直接经济收益达35万元。

  村庄面貌开启美丽蝶变,也吸引了“农创客”的驻足停留。在建德,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文创等农村新兴产业,都有他们的忙碌身影。截至目前,当地已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03个,农村电商站点500多个。

  农村人才“引进来”,更要“挖出来”。每年,建德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用于乡土人才培育,组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农旅服务等10支乡土人才队伍,在实现“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个乡村”的同时,让更多农民也爱上了这份职业。

  盲人篾匠蓝水林,对入选“乡土人才”感到欣喜:“我编了40多年的竹篾,被人叫‘人才’还是头一回!”在建德“创智家”平台上,这些工艺品打开了销售渠道,“行走在消逝中”的传统工艺有了延续的可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此,建德将优化乡土人才结构,把乡土人才总量稳定在2万人以上,并实现科技特派员覆盖全乡镇、街道。为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建德还将加强青年人才返乡创业项目和新乡贤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杭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70家。

  “德文化”春风化雨入人心 凝聚乡村精气神

  “水香而善,其地可居”。建德不仅有独具韵味的山水灵秀之美,更有着深远绵长的历史人文之美。2017年以来,建德市委狠抓“德文化”地域品牌建设,创建了一批德文化示范村、德文化校园、“美德驿站”等德文化基层示范点。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建德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建功立德”的精神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推动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激发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对三都镇镇头村村民来说,他们共有一个骄傲的名字:“镇头大队”。一年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来访考察的热门地点。如今,村里遍布“镇头大队”的人物形象,民宿也办得风生水起,印有“镇头大队”字样的农特产品更是远销外地。

  镇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说,创建“德文化”村,弘扬“建功立德”精神,更要打造“一村一品”。他们从修建水库的奋斗史中提炼出“镇头大队”的品牌形象,从而迅速在同批村落中脱颖而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IP,何尝不是一张有竞争力的王牌?”

  “其貌不扬”的洋溪街道团结村,因为重塑了乡风文明,尝到了“文化招商”的甜头。前不久,村里迎来了农旅合作的“新伙伴”——吉瑞旅游实业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坦言,打动他们的,除了该村的畲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当地淳朴的乡风民俗。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团结村,向“德文化”要软实力:管理制度上,设立“村规民约遵循礼”,由长辈和村干部定期诵读;文化建设上,提倡“家风上墙”,开展美德家园的评比;品牌建设上,推出“自治法宝”,村干部把村务现场会开到居民家里……耳濡目染中,民风村风焕然一新。

  “今后,我们还要加强农耕文化、乡土乡愁等农村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建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实施好乡村文明整治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确保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有效覆盖50%以上家庭,市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达到80%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全星级”。

  增收攻坚打开“致富门” 城乡共舞更精彩

  农村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日子过得好不好,还要看老百姓“钱袋子”鼓不鼓。去年,建德全市239个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全部达2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提前完成了年度“消薄”任务。

  增收攻坚,建德脚不停步。建德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尽管已经完成了“消薄”任务,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依然存在。乡村要振兴,还需打开更多的“致富门”,使群众“一户不漏、一个不少”地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成果。

  2019年,建德自加压力、自提标杆,选派更优质的“乡村振兴特派员”深入田间精准帮扶,力争实现全市80%以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所有村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从“无货可卖”到“奇货可居”,更楼街道桥岭村找到了发展出路,离不开“乡村振兴特派员”江涛的辛勤付出。派驻近一年,江涛和村两委干部注册成立了桥岭农业开发公司,收购、存储和销售村里特色农产品。仅地瓜干一项,公司可以实现销售产值60万元,纯利润15万元,打开了村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局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建德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领头雁强本领”行动,培养选拔一大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此外,建德正在打造乡村后备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

  发展村集体经济,还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德以城乡融合为主线,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行动。区市协作、联乡结村、组团包干……建德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示范小城镇。

  在梅城镇,美丽城镇建设的美好蓝图已经铺就。以“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为目标,梅城镇完成了严州(梅城)古城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方案,按照“一年推出一期新梅城,两年建成美丽城镇,五年再现千年古府新貌”的时序,同步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亮点。

  为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建德力争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高到85%,农信机构新增信贷投入60亿元以上。此外,建德每年落实城乡区域统筹协作资金6000万元以上,确保被帮扶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本版图片由建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汤耀亮 摄

标签: 乡村;乡土人才;振兴;草莓;建德市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