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浙西南革命老区遂昌门阵村——
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
2019年05月23日 06:21:0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聂伟霞 张艺萌 浙江大学学生 杨凌伟 刘敏 县委报道组 肖靓

1.jpg

  这次“同走新闻路”采访中,记者俞佳友(右一)带队跋涉,探访当年红军在门阵村的练兵场。 记者 杨晓轩 李翔 摄      

  沿着盘山公路,车子越过山岗,驶向山谷时,我们远远看见,遂昌县云峰街道门阵村的石碑旁,已有不少人在守候。

  “到了,俞记者到了!”车还没停稳,村党支部书记张志贵便迎上来,一把握住了俞佳友的手,“这是你们‘佳友民情快车’第三次进村,每一次都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两人互拍对方的肩膀,似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眼里已噙满泪水。

  日前,当我们跟随浙江日报记者、佳友民情工作站首任站长俞佳友,抵达偏居浙西南一隅的门阵村时,眼前的一幕令人动容。而此次历时两天一夜的“同走新闻路”采访中,这般场景屡次上演,让我们内心深受触动。

  是什么让记者和村民的感情这么深?重返新闻现场,一段记者与村民的邮路情缘,一份党报新闻为民的情怀,在追寻和回忆中清晰呈现。

  深山邮路,再没断过

  “你们报道过的老叶退休了,不过村里的邮路,再也没有断过!”领着我们走向村里的路上,张志贵兴奋地说道。

  深山邮路,便是这次重逢的缘起。

2.jpg

  2011年7月18日,记者俞佳友(中)、聂伟霞(后)随老邮递员叶志清,跋山涉水5个多小时才抵达门阵村。(资料图片)

  2011年7月,为深入践行“走转改”,浙江日报创立了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报纸上开设“佳友民情快车”新闻专栏。专栏以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的名字命名,旨在通过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在“贴近、帮忙、服务”中弘扬新闻为民的新风尚。

  专栏刚开出,就收到了来自门阵村的求助信:58岁的邮递员叶志清退休了,由于没人接班,700多名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邮路中断了。

  门阵村,地处三县交界处,是粟裕将军率领红军挺进师战斗过的地方,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拿着信件,俞佳友立即带领“快车”记者赶赴当地。然而,这趟“快车”开得十分辛苦。

  “俞记者,还记得不?8年前,你们第一次来门阵村时,翻越了21公里山路,走了5个多小时。”村党支部老书记郑子林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这封信寄出后,你们就来了。当时的门阵村,可是遂昌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啊。”

3.jpg

  2019年4月,记者俞佳友(左)与老邮递员叶志清再次相见,两人回忆当年感慨万千,热泪盈眶。记者 杨晓轩 李翔 摄

  深入采访后,“快车”记者通过多方协调,让叶志清重新上岗,接通了村里的邮路,并为偏远山村的发展鼓与呼。

  重读2011年7月20日刊发在《浙江日报》4版的《深山邮路今又开通》报道,我们发现,它不仅客观记录了“快车”的帮扶成果,还反映了山村发展的最大困境——不通公路。作者之一的俞佳友说,山高路远,阻挡了门阵人的看病、读书、就业之路。通往县城的路,成了村民心中的“天路”。

  “是这篇报道,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郑子林激动地说,“报道刊出后引起各方关注,在粟裕将军之子粟戎生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门阵村通公路的计划得以提前实施。”

  一条公路意味着什么?傍晚时分,云峰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海锋领着我们来到海拔1060米的郑岗岭,指着群山间蜿蜒的公路说:“这条路全长25.75公里,修建花了4年时间,用了3600多万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2015年通车那天,村民们激动得哭了。”

  “胜利之路”,村民们如是命名这条路,并由此踏上乡村振兴的征程。

  发展之路,条条通途

  次日,当我们在鸡鸣犬吠声中醒来时,又看到了令人心头温热的一幕。

  腿脚不便的老邮递员叶志清,竟一早坐着接班人苏祝龙的摩托车,从山外赶了过来。未及走近,他就说道:“俞记者,听说你们来了,我一定得进来看看。”

  原来,66岁的叶志清,因长达42年的跋涉,脚趾严重变形,无法继续为门阵村服务。今年1月,48岁的苏祝龙成了新的“信使”。

  “老叶,当年我们进村时,还是你带的路。之后,你又带伤重新上岗,一干又是8年。你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俞佳友迎上去,握住了老叶的手。

  苏祝龙说:“比起老叶,我可幸运多了。公路开通后,我骑摩托车进村就行,但老叶几十年来,都是靠双脚走进来的!”叶志清却说:“辛苦点没关系,最欣慰的,是看着门阵村越来越好了。”

4.jpg

  8年后的今天,门阵村出落得洁净靓丽,引来各方游客。记者 杨晓轩 李翔 摄

  的确,与8年前相比,门阵村的变化已是翻天覆地。

  早饭过后,我们漫步村中,但见白墙黛瓦的农房,隐在青山绿水之间,山谷云雾缭绕,空气格外清新。颇为意外的是,我们并非山里唯一的来客。上午9时许,一辆辆大巴便接踵而来。

  “通车后,门阵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张志贵自豪地说,去年村里迎来1.5万名游客,还开出4家民宿,“你们昨晚住的这家,一年营业额30多万元。”

  “现在致富门道可多啦。”村民马子洪对我们说,20多年前,他因山村闭塞,选择外出经商。3年前他回村种下150亩香榧,“种的是嫁接苗,今年就会有收成,一斤能卖100多元呢!”

  诚如当年报道中呼吁和期盼的,门阵村的民生事业也大步发展。郑子林说了一桩事:通公路那年,他父亲突发心肌梗死,因送医及时,转危为安,如今老人依然健在。

  “‘快车’接通的,岂止一条邮路啊!”瘸着腿的老叶一路陪同采访,恰如8年前的情形,不同的是,眼底已满是欣喜的神色。

  一条邮路延伸出的,是门阵人的发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为民路上,永不止步

  傍晚,当我们拄着木棍,满脚泥巴地从红军挺进师的练兵场遗址回来时,村文化礼堂已传出音乐声。

  “你们快来,晚会就要开始了。”张志贵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总共20多个节目,都是我们自导自演的,为的就是留住游客。”

  没想到,晚会进行到一半,主持人、云峰街道乡贤协会会长朱步明突然把俞佳友请上了台。他诚恳地说:“俞记者,因为当年你们的报道,才有了门阵村的今天。接下来门阵村如何发展,我们想听听你们的建议……”

  一场别样的“围炉夜话”由此上演。台下的游客、村民也都认真倾听。为了乡村振兴的共同愿景,党报记者与基层百姓的心,又一次紧紧相连。

  新闻为民路,重走几多情。一路上,俞佳友数度泪湿眼眶,我们也深受感染。

  佳友民情工作站成立至今,已推出700多期鲜活报道,筹集款物近9000万元,为100多万群众雪中送炭,成为浙江日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升采编人员“四力”的重要载体。“佳友民情快车”栏目也因此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百姓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新闻报道的内涵就有多深。”在村民们的目送中离开时,俞佳友感慨地说,“当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的6年时光,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个改变与被改变的故事,诠释着浙报人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

  2011年起,工作站聚焦寒门学子,联合4家省级媒体,发起“圆梦大学”行动。仅在2012年,就筹得2000多万元爱心款,惠及2000多名困难学生;

  2013年,“快车”栏目关注农村儿童读物奇缺现象,连续推出20多篇报道,多方募捐,最终为我省20多万名山里娃送去价值600多万元的优秀儿童读物;

  2018年,为改善山区百姓的生活品质,工作站携手常山县政府,发动爱心企业捐款捐物,为当地2000多户农村困难老人改厕,让他们享受洁净生活……

  8年来,“快车”记者用脚步丈量民情,践行新闻为民理念,让广大读者真切感受到了省级党报的暖意和情怀。

  这条路上,我们永不止步。

5.jpg

  2013年,“快车”栏目推出“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系列报道。图为记者聂伟霞(右)在庆元县官塘乡山头村采访,倾听留守老人的精神诉求。(资料图片)

6.jpg

  2015年冬,“快车”栏目推出“为特殊孩子点亮一盏灯”系列报道。图为记者包敦远(前右)为海宁市特殊学校的孩子们送去木制玩具。(资料图片)

8.jpg

  受助读者写给佳友民情工作站的感谢信。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江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报社组织老中青三代新闻人,开展“同走新闻路”活动,很有意义。这项活动,可让年轻一代新闻人进一步体验到,如何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担当起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

  俞佳友带领的一支小分队,第三次来到革命老区遂昌县门阵村,重走当年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帮助该村开辟的深山邮路、致富之路、发展之路,让我们再次看到,新闻人始终生活于群众之中,帮助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是浙江日报的光荣传统。

  本报首任社长陈冰曾说:“为人民服务,是办好党报的根本。”他经常带领记者编辑到工厂、农村、学校调查研究、作演讲,交了不少朋友,使报纸扎根于群众之中。

  本报首任总编辑于冠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前线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和战士们一起,在战壕里写就的《老红——勃朗宁机枪》,成为新闻教材中的一个范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报人始终活跃在基层,和人民同甘共苦,采写了大量记载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的优秀新闻作品,推动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俞佳友是浙江日报早期到农村挂职的记者。在下派青田县万阜乡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他走访了全乡90个自然村、2300多户村民,与百姓聊家常、话期盼,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全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典型人物;同时,他采写了一批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成长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习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新闻人要担当起“四者”的重任,就一定要增强“四力”,深入群众、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勤奋写作。

  “新闻为民路”,是新闻人理想之路、推动社会进步之路、为民创造幸福之路。祝愿浙报人始终扎根基层,活跃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甘苦、齐爱憎、共欢乐,带着深情书写出更多“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闻佳作。

  心中有阳光,前行有力量

  俞佳友

  “最好的相聚就是再次遇见。”当我们第三次来到门阵村,和66岁的叶志清握手相拥的那一刻,我和在场的许多人都心头一热、眼睛一湿。

  “老叶这辈子只走了这条通往门阵村的深山邮路,从没有走出过遂昌县;他不光给我们送信报喜,还帮我们背猪仔进村,700多位村民跟他如同一家人……”说起叶志清的故事,村民郑建平便停不下来。

  在担任首任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的6年里,受助对象常对我说:“是你们浙报记者,改变了我的命运。”而我,也想对他们说声感谢。

  改变,总是相互的。在长期深入基层的为民服务中,正是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担当奉献的精神,正是受访对象的善良坚强、乐观向上,正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无私相助,让我的内心温热而丰盈,勇敢地前行在新闻为民的道路上。

  重访门阵村,最大的欣喜莫过于,短短8年间,它已从相对贫困的落后村,变成乡村振兴的标杆村。村干部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采访中,村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村庄建设发展的成果,一一展示给我们看。对于村庄未来发展,也反复征询我们的意见,几次说道:“我们很相信浙报记者。”

  新闻的力量不可小觑。当年,“快车”经过协调,接通深山邮路时,我们其实并未料到,那会成为门阵村发展的转折点。而今在“同走”中回望,我们更能体会到“新闻”两字的分量、“记者”肩头的担当。

  职业生涯里,能有“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这个标签,我想,我是幸运的。从当下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工作站,是党报记者锤炼“四力”、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载体,体现了党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历史使命,彰显了党报新闻人情系大众、新闻为民的人文情怀。

  心中有阳光,前行有力量。如今,我虽然已转任其他岗位,但作为一名26年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48字要求,带领团队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永不停歇为民服务的脚步。

  始于情怀,成于“四力”

  杨凌伟 刘敏

  在《深山邮路今又开通》中,有段描写让我们印象颇深:

  当时的遂昌县邮政局局长徐景标,曾带领刚招进邮局的5名大学生,沿着山路走到门阵村体验老邮递员的路途艰辛。大学生到了门阵村后,个个累得连饭都不想吃。其中一名大学生还说:“这样的山路走一次还可以,第二次走,你就是给我1000元也不想走,真的太难走了。”

  这次,我们从镇里出发,短短25.75公里的通村公路,因山路崎岖,急弯重重,车子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每次过急转弯,我们都会紧张得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但是,好作品就是靠深入基层采写而成的。

  进村后,尽管大家数年未见,但村民和两位老师丝毫不见生疏,或拉着手如老友般坐下,或喝着茶亲切交谈。这一幕让我们深受感动,也鲜明地告诉我们,浙报新闻人与基层百姓的距离有多近、感情有多深。

  这种亲密无间,这种深厚感情,始于新闻为民的情怀,成于不断践行的“四力”。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还要为民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接地气”。

  尽管已是第三次进村,但两位前辈对待采访,没有丝毫松懈。首日采访,在郑子林新盖的楼房内,他们与村民聊到了深夜12时。次日,村民又带着我们,沿着泥泞山路,拨开荆棘密林,爬上了红军挺进师的练兵场遗址。他们站在高山之巅,讨论着门阵村的未来。

  这次采访间隙,我们还翻阅了《新闻为民——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报道集。这些鲜活报道,带着最基层百姓生产生活的热度,带着人性深处最温暖的光芒,也带着记录时代变革的初心。

  “同走新闻路”,走的不仅仅是新闻佳作的回访之路、时代变革的发展之路,更是传承好作风、践行“四力”之路。我们也许下心愿:若能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也要始终践行“四力”,坚守新闻为民的情怀。

  佳作回眸

  (刊于2011年7月20日)

9.jpg

标签: 民情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