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消薄”,关键唱好自家曲 浙江“消薄”行动调查(下)
2019年06月10日 04:20:4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何苏鸣 李攀 黄珍珍 徐子渊

3a.jpg

  石塘镇一角,多彩规溪村。


3a.jpg

    天台“花漾星球太空农场”是省级农业园特色项目,也是国内首家以太空文化为主题的科普亲子农场,集农业观光旅游、太空科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新华社发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 李攀 黄珍珍 徐子渊)

  编者按:农村,是“消薄”的主战场。在这里,有创业的艰辛,也有创意的火花;有辛勤的耕耘,更有收获的喜悦。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奋斗在“消薄”一线的3位书记,他们的分享,是“消薄”故事,是奋斗故事,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故事。

  抓住关键出妙招——

  产业振兴,建全域大农场

  讲述人:天台县委书记 管文新

  两年前,全省《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下发时,我履新天台还不到一年。老实说,肩上的担子很重:天台“八山半水分半田”,底子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当时,我请有关部门专门摸过一次“家底”:2016年,全县的576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全摞一起也只有8134万元。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437个,全省最多,且绝大多数经营性收入还不到1万元。虽然去年我们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薄弱村的数量减少到了287个,数量依然居于全省前列。很多次在村里走访的时候,村民们会围上来:“看到别的村庄发展得那么好,我们还找不到路子,心里急啊!”从他们焦急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愿望有多么迫切。

  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攻坚硬战,天台该怎么办?我想,说到底,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建设新时代“名县美城”的路上,决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天台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上,我给全县党员干部鼓劲:作为和合文化发源地,天台人有和气也有硬气,我们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消薄”,产业兴旺是关键。天台有1426平方公里土地,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但这片土地上物产丰饶,有小狗牛、高山蔬菜等。很可惜,由于没能及时打响知名度,很多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销路不畅,效益不高,农民种养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庄的集体土地甚至因此荒废。

  如何把脚下这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深入调研后我们感觉到,当前的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体系,打破了偏远乡村与消费大市场的空间距离,小农经济赶上了这个大时代,大市场中蕴含着大转机,于是,天台“全域大农场”的理念应运而生——全县就是一个大农场,家家户户都是小引擎。

  在生产环节,为改变分散种养带来的农产品良莠不齐状况,我们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工程,统一规范天台“全域大农场”系列产品在生长环境、种养环节、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形成统一种养标准,聘任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单车农情员”,由政府提供补贴,骑车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农产品有了统一的绿色标准,吆喝起来底气足多了。在销售环节,我们又依托电商强县的优势,搭建起“天台大农场,绿色中农批”平台,推行“认种认养认租+电商”共享模式和“物流园+经营主体+农户”直供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如此一来,农产品供销体系得到升级,农产品效益大大提升。

  北山村是泳溪乡的一个高山村,加入“全域大农场”后,不但特色农产品香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前来认种认养认租的游客和网上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村子成了“网红”村。去年,天台10家粮食合作社和多位种粮大户联合成立“全域大农场”稻米新零售联合体,泳溪香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500多亩,年产量上百万斤,产值上千万元,一粒米带动了一县米。很多村民说,没想到地里真能种出“金银果”。目前天台“全域大农场”受益农户已达2.51万名,收入同比增长28.7%。

  老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产业,归根到底是人来做的。天台通过实施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头雁工程”,从选拔培训、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打造和培育了一批能力过硬、素质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

  我兼任“第一书记”的赤城街道仙都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拥青山绿水和名胜古迹,可村两委班子缺少发展思路,明明抱着金饭碗,集体经济却一穷二白。后来我们通过能人回归,将“全域大农场”和“全域旅游”嫁接起来,去年这个村仅经营性收入就达到15万元。同时,我们还大力鼓励乡贤回归。近3年来,仅在上海的天台乡贤回归的重大项目累计就有17个,总投资24.3亿元。

  以“大农场”的产业振兴为龙头,推动物业经济、林药经济等共同发展,多措并举成效显现。截至2018年底,天台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并且经营性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791.38万元,同比增长19.89%,“消薄”任务顺利实现两年完成,更可喜的是造血功能已初步显现。接下来,我们将在巩固“消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拉高标杆,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逆袭之路这样走——

  抱团发展,盘活分散资源

  讲述人:云和县石塘镇党委书记 叶金宝

  一个资源分布不均、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山区小镇,怎么全面“消薄”?

  两年前,这个任务对刚调来镇里不久的我来说很艰巨——镇上34个行政村中,有2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除长汀、规溪等少数村靠旅游资源能“摘帽”之外,多数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普遍低于5万元。在山区村,可发展的资源少且分散,产业又无法形成规模,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出现了“空壳村”“老弱村”。

  这种情况下,石塘镇凭什么才能逆袭?以往的“等靠要”已经行不通了,要全面完成“消薄”,必须实现自我“造血”,走出一条新路。

  要“造血”,先要看看我们有什么资源。我跟村干部们花了2个多月对34个村的村级资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排摸。经过深入调研,我们集中梳理了石塘的四大优势:有山有水,有乡村旅游资源,瓯江干流贯穿全境,水电资源丰富;石塘被称作“云和东大门”,与莲都、松阳接壤,丽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农业特色产业明显,全镇有3万亩茶叶、6万亩油茶、2万亩板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曾在小顺村做过演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摸清了家底,路径明朗起来。既然各村单打独斗行不通,我们就来试试能不能抱团发展,把分散的资源盘活起来,有了效益大家一起共享。我们在全镇成立“强村公司”,吸纳34个行政村入股,变资源为资本,通过项目联建等方式整合绿色产业、红色产业等优质资源,助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2018年5月,云和县石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成立了,谁来管?管什么?村里懂运营管理的人不多,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我们公开发了一张“英雄帖”,高薪在社会上聘请职业经理人。

  公开选拔人才到农村工作,这在丽水还是头一回。没想到人气还挺高,远到杭州近到本乡镇,有近20人报名。面试那天,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石塘镇小顺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明。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塘人,在小顺村担任村干部多年,对镇里情况十分熟悉,年轻时曾开过酒店、办过建筑材料公司,经营管理经验也很丰富。最终,陈小明以面试第一的成绩当选。

  “新官”上任后,陈小明第一把火就“烧”到小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培育基地。基地原先由村两委管理运营,一年只有6万多元收入。去年10月基地收归“强村公司”统一管理后,改变了单一的导游讲解模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细分市场,创新推出党员教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主题培训套餐。基地升级至今,仅营业额就超过了84万元,外地旅客多了,一日游变成了三天两夜游,带动了本地农家乐民宿等生意的发展。

  对于位置比较偏、资源相对匮乏的村,我们也想了不少法子。去年,“强村公司”启动9村联建大坑水电站项目,总投资900余万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出部分资金,薄弱村则利用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入股,不够的部分再由公司出面向银行贷款。各村合计占股79%,年净利润按100万元计算,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年可增加8.8万元。

  为了帮助偏远村的农户销售农产品,我们采取了“强村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将上门收购的山茶油、雪梨、香菇、木耳,统一包装成我们的品牌“帆影渔歌”,还与湖州吴兴、宁波北仑等地的9家结对企业达成了农产品销售合作。去年9月以来,“帆影渔歌”已实现经营收入150万元,利润30万元,仅每斤山茶油就能为农户增收10元以上。

  “强村公司”带着石塘镇一路逆袭。到2018年年底,我们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5万元的村增加到30个,是上一年度的3倍。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物业管理、项目中介等多元化增收模式,目标是3年内全镇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这几年,“消薄”对于乡村的改变很大,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老百姓也成了最终受益者。现在来我们村里走走,你会发现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了,山村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自加压力有雄心——

  不吃老本,创新体制机制

  讲述人: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党总支书记 黄月明

  在村里干了十几年,今年绝对是我压力最大的一年。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薄”。

  我说这话,很多人会笑——湖州可是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一数二的地方,2017年省里制定《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的时候,全市969个行政村就已经实现了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15万元的目标,哪来“薄”可消?

  这话没错,可此薄非彼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湖州一直动真格。2013年推出的5年强村计划,目标是消灭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5万元的村。去年推出的新一轮3年强村计划,又提出要消灭年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村。截至去年底,全市844个村已经提前完成,“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成了湖州新的“小目标”。

  我们白杨村在孝丰镇的最北面山区,虽然离县城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可全都是蜿蜒的山路,单程就要近1小时。本来嘛,村里这几年出租的一块矿产租金渐涨,还勉勉强强能达标,可去年底,矿产突然被关停,复工遥遥无期,我们一下子成了全镇达标最困难的村。你说,这是不是要着急上火?

  村民大会讨论、村两委班子商量、镇里的干部也一次次给我们出谋划策,最终我们一致做了个决定:向横溪坞村学习!

  同在孝丰镇的横溪坞,除了交通比我们方便些,面积没我们大,竹林没我们多,前些年,也和我们一样面临毛竹收购价格下降的困境,可他们通过竹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村竹林收入增长30%以上,2018年,村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万元,人均收入更是达近4万元。

  其实3年前我就去横溪坞取过经:2015年,横溪坞以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为契机,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合作社。在安吉,成立毛竹合作社不稀奇,可横溪坞却独辟蹊径,通过毛竹的分量、市场价、砍伐价格等数据,精准测算出每户竹农的股份比例。当时横溪坞村的党总支书记裘松伟就告诉我,这样的创新,一方面遏制住了毁林种茶现象,另一方面更缓解了毛竹价格下降的压力。当年,通过合作社统一竹林培育、管理、销售和砍伐,每户股东竹农的收入就增长20%多。

  回来以后,我也动起了这个脑筋,响应的竹农没几个不说,还有不少人在背后嚼舌根,觉得是我们村干部想“捞好处”。吃力还这么不讨好,我为此还生了好几天闷气,最后,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

  这一次,我带着班子成员一起登门讨教。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毛竹合作社早就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卖毛竹模式,而是向着多种经营并存的方向转变:现在,横溪坞每年依靠毛料粗加工获取利润10余万元,依靠发展林下经济获取利润10余万元,依靠竹林旅游获取利润7万余元,依靠竹林租赁获取租金近10万元……光是去年,又有投资商通过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租赁2000亩竹林,光拿租金就已经相当可观。

  不光是这些数据,横溪坞村两委班子在背后的付出也深深触动了我们。原来,成立合作社,不光在我们白杨村有阻力,当年他们遇到的困难不比我们小,可他们愣是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最终把事情办成了。

  说实话,我挺惭愧的。之前我总觉得村子发展不好,是因为资源底子差,是因为村民不支持,可归根到底,其实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没有齐心协力、没有长远谋划,光顾着吃老本,白白浪费了这些年的发展机遇。裘书记说得很实在: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凡是对村里长远发展有利的,就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做好!

  现在,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白杨村已经正式和横溪坞村结对,接下来,我们就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取尽快把合作社办起来,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做文章,带着村民一起走规模农业的路子。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实现两村之间的班子互挂、班子会互开、党员互动和产业互助,全方位对标横溪坞。远的我不敢打包票,可这近在眼前的“消薄”任务,我们一定会保质保量超额完成。


标签: 乡村振兴;消薄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消薄”,关键唱好自家曲 浙江“消薄”行动调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