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疫情下,这家企业销售出口双双创历史同期最高
看“巨石”如何滚石上山
2020年03月11日 04:58:0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夏丹 通讯员 魏平 魏衍方 徐潇卓

  浙江在线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 通讯员 魏平 魏衍方 徐潇卓) 一辆辆重型卡车在仓库门口排起长龙,一直延伸到厂区门口的桐乡市文华南路上。迅速扫视了一眼后,金江惠三步并作两步跑回仓库,冲着同事们喊了一句:“兄弟们,今晚接着加班啦。”

  金江惠是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计调物流部成品科科长。复工复产以来,金江惠万万没有想到,仓库发货量不断刷新峰值,他和同事也忙并快乐着。总部位于桐乡的“巨石”,是全球玻纤行业巨头。今年2月,这家企业的销售量、出口量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最高。而就在1个月前,因为担忧严峻的疫情形势,“巨石”的高管们还在为是否减产反复讨论。

  那么,这1个月里,“巨石”究竟是怎样“滚石上山”的呢?

  临危拍板,千方百计不减产

  疫情来势汹汹,正月初一,“巨石”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对之策。反复讨论后,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最终拍板:不减产!

  不减产,谈何容易。参加当日会议的采购供应部总经理孙兆华告诉记者,一条玻纤生产线,从窑炉点火那一刻起,8年到10年内不停产不减产。一旦停减产,公司将面临巨大损失。过去这么多年,“巨石”从来没有因为窑炉检修之外的原因停减产。

  时间已经过去1个月,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孙兆华依然难忘那时的纠结:“在公司30年了,这是我记忆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

  要做到不减产,原料供应是关键。“当时真恨不得自己有七十二变。”孙兆华笑着说,当天会议一结束,她就迅速召集部门全体人员开会,将矿石、化工、包材、粉料等主要供应商保供的任务一一细化,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然而,疫情之下,意想不到的麻烦总是层出不穷。

  得知富阳有家企业可以供应玻纤生产所需的一种原料后,孙兆华立即安排员工与对方取得联系,敲定好供应数量和打款方式等细节。“以为松了一口气,可麻烦马上就来了。”她回忆,当时陆路交通基本行不通,只有走水路。公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联系上一艘槽罐船。从桐乡到富阳要走钱塘江,可钱塘江已经很多年不允许槽罐船通行了。“巨石”马上联系桐乡海事部门帮忙协调,最后特事特办同意放行。但依照规范,出行前要安装好船载GPS和灯塔,船员健康证等证明也要准备好。一切办妥后,船终于出发了。“然而,没过多久,电话又来了,槽罐船到达九堡船闸后,过闸需要排队。无奈,只能一边加紧办理过闸手续,一边等前面的船只通过。原本只需要8个小时的水路,走了30多个小时才到。好在最后‘抢’到了原料。”孙兆华心有余悸地说。

  不仅要操心原料,供应商的复工也让“巨石”的神经高度紧张。“巨石”在安徽池州有一家供应商,就在复工前一天,该公司变压器的一个电容器坏了。“电容器是特制的,换新的至少要15天。我们哪里等得了?”情急之下,孙兆华只好找到国家电网桐乡市供电公司求助,桐乡市供电公司迅速给出应急解决方案,“巨石”把方案告知该公司后,对方马上与当地供电公司沟通,由于电容器主要是计量用电数据,协商后同意让企业先复产,电费事后补缴。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了帮助上游企业开工,我们连防疫物资采购、复工后的防疫预案都和他们共享。”孙兆华说。

  目前,“巨石”的原材料供应链已基本打通。但随着国外疫情快速蔓延,这几天孙兆华团队又忙活起来,一方面积极从国外备货准备打持久战,另一方面提醒国外合作伙伴积极筹备应对疫情。

  山不转水转,陆路不通水路通

  “呜——”随着一声汽笛拉响,一艘满载720吨“巨石”玻纤的深红色货轮缓缓离开公司码头,往杭州湾驶去,接下来“巨石”玻纤将在乍浦港换船后继续行驶900公里,最终抵达广东黄埔码头。

  这边是决定不减产,那边却是道路难畅通。这个矛盾,让“巨石”销售研发总监张志坚博士直冒冷汗。“玻纤生产是连续性生产,一旦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势必面临爆仓风险。但当时整个陆路运输几乎瘫痪,好不容易找到的司机,出去一个被隔离一个,而且很多高速路口根本不让货车进。”他说。

  一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巨石”硬是找出了解决办法——紧急时刻,张毓强迅速决定:改陆运为水运。原因何在?原来,水运运力大、成本低,对短期库存够用但长期仍需备货的下游客户来说,运输时间长意味着多了一个移动的“临时仓库”,可以减少仓储费用。疫情下,这是一个共赢的可行方案。“此前整个销售团队感到很迷茫,有心无力,水运方案确定后,一下子把思路打开了,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方百计把货发出去’。”张志坚说。

  于是,张志坚和同事分头给客户打电话沟通。针对最重要的江苏市场,“巨石”定制了常州等多个城市的水运预案。因为此前从没走过水运,个别重点城市甚至做了多套不同的水运预案。“大客户本来用量就大,改用水运后,直接就把整个国内销售拉起来了。稳住了大客户、重点市场,下游产业链也基本通畅了。”张志坚说,整个2月,公司通过水运送货的比例大幅提升。

  出口市场,也遵循同样的逻辑。“考虑到国内疫情形势,鼓励国外大客户提早备货,公司对出口订单实施优先保证,尽早出尽快发。好在当时从桐乡到上海港的道路是畅通的。”说着,张志坚给记者讲了件趣事,“国外销售量一直低于国内销售量,这次国外销售部看到了反超的希望,两个部门暗自较量,都想拔头筹。”目前,“巨石”在埃及、美国的两个境外生产基地产能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一样的压力,不一样的答卷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困难而做。”记者年前专访张毓强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疫情下,所有企业的步调和节奏都被打乱,“巨石”也不例外。但是,面对一样的压力,“巨石”却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

  原因何在?

  “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这1个月,我们发现,公司早些年做的许多战略布局,都在这次危机应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志坚说。比如,向上游做了原材料投资,或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使得公司原材料供应有了基本保障;再如,公司早就在省外布局仓库,分别辐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年前就储备了充足货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江苏江阴一家客户缺货,百般无奈下,电话紧急求助,我们以最快速度供货。这个订单增量,正是因为我们按照贴近客户的原则提前做了布局。”张志坚说。

  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不仅是在这次疫情中,在这些年“巨石”的快速发展中,经典案例还有很多。该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告诉记者,这些年公司一直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比如今年高端风电产品爆发式增长,就是超前准备的收获。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客户结构的优化,目前公司优质客户需求稳定。

  “我深深体会到,这次疫情,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治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大考。新时期,企业创新能力要提高,技术要进步,优势要持续体现,这样运行质量才会高。只有高质量运行的企业,才不会被突发事件击倒,才能够运筹帷幄。”张毓强说。

标签: 疫情;复工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看“巨石”如何滚石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