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新丝路,大港行大道——在舟山六横岛看产业、文化与生态相融
2016年11月29日 06:50:2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核心提示:在同属宁波-舟山港核心区、与梅山隔海相望的宁波六横岛,其海岸线资源被开发建设的时间更为久远,以船舶修造、机械五金、服装纺织、水产加工等传统产业为核心的临港工业带也更为发达。

  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实习生 吴杰 通讯员 施海平)在这里,产业、文化与生态如何相融,保护、利用与开发间的关系又如何相融?通过对六横岛的寻访,或许我们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前两年,岛上有人卖豆芽菜都赚了200万元,更不用说是做船务配套的公司。”当我们乘着渡轮,在寒风中踏上六横大岙码头时,扑面而来的,除了海岛渔村特有的咸腥味之外,还有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创富故事。

  六横岛位于舟山群岛南部海域。在如珍珠般散落东海的舟山群岛里,六横是第三大岛,面积达121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门的大小。翻开地图,六横岛中部是深绿色的平原腹地,周边则被深蓝色的海岸等深线环抱。85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上,有36公里是深度10米以下的天然深水岸线。

  香港、澳门、新加坡、鹿特丹、里约热内卢……放眼世界,六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唯有这些闪耀全球的深水大港可以比肩。近年来,依托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期,六横岛正迎来从海岛渔村到大港核心的转变。

  佛渡水道边海风拂面,相传郑和船队曾经在此抛锚补给;如今,成排的龙门架在水道两岸矗立,30万吨级的货轮靠岸停泊。相隔六百余年,六横岛再次成为连接世界的起点和重要窗口。岛民们的创富故事,或许只是这个位于宁波-舟山港核心区域的小岛率先实现的一个“小目标”。

  海岸开发,岛民改变命运

  今年41岁的陆军是土生土长的六横人。20年前,还在滩涂上捡蛏子的他,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陆总”。如今,在龙浦村鑫亚路的两层小楼里,陆军有一间看得见海岸线的办公室。推开窗,泛黄的海面上,一艘15万吨的货轮正缓缓靠入中远船务的船舶维保码头。

  “我的业务就是给这些货轮洗舱。”陆军指着这个庞然大物说,船舶靠岸维修保养时,油舱需要专业的队伍做彻底清洗。2006年,陆军成立了佳腾洗舱公司,雇佣了30多名工人,专门承接船舶洗舱业务。现在,他的公司每年营收达到200多万元。

  窗外这一条水深20米的海岸线,改变了陆军的命运。20多年前,刚刚初中毕业的陆军,走在村口的滩涂上,望着辽阔的东海,心中最大的愿望是能像城里人那样进入工厂,当一名按时上下班的工人,不用再像父辈那样漂泊度日,讨海生活。

  “老爸给我起了‘陆军’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离开海上漂泊的日子,过上安稳的生活。”陆军回忆道,当年想在六横当工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进龙山的国营造船厂,这是整个岛上唯一一家工厂。陆军并没有如愿进入工厂,他慨叹命运不济,生在这个小岛,埋怨大海,阻断了他的梦想。种地,捕鱼,打临工,是那时候陆军的生活状态。

  直到2004年,六横岛迎来发展机遇,陆军也有了新的机会。大型央企中远船务,看中六横优质的岸线资源。在陆军的家乡龙浦村,中远公司建起船舶修造基地。村民们没想到,家门口的码头不仅可以停渔船,还停得下几十万吨的巨轮。“造船厂进来之前,六横的大船不多,码头上都是小渔船。”陆军说,当时只要是铁船,就算是大船了,碰到钢制渔轮开过,大家还会兴奋地喊“大船来了”。

  六横的深水港承载起万吨巨轮,也成就了陆军这代人的梦想。曾经跟着船厂师傅学过洗舱的陆军,敏锐地发现了商机,专研起这方面的业务。前来六横维修保养的货船来自世界各地,陆军专门南下广州学习海事英语。

  现在的六横岛,已经拥有了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龙山、中远、鑫亚三家船厂占据了浙江货船修造的半壁江山。岛上许多像陆军这样的岛民,通过船舶维修、港口物流等延伸业务创业致富,拓宽了眼界。“卖豆芽菜,我相信是岛民们的一个创业故事。”陆军笑着说,豆芽菜是海员出海时最喜欢带上的蔬菜之一,六横有这么多往来的船只,人们靠卖菜赚200万元也很正常。

  海岛文化,港口注入灵魂

  一条海岸线,有人想离开,有人在回来。

  大学毕业辗转在宁波、杭州等大城市工作的周碧燕,无法忘怀家乡六横的海风和涛声。2007年,她辞掉工作回到六横岛,在中外船员们集散的西浪咀,开了一家家庭旅馆。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她,把小旅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每年有近10万元利润。虽然收入可能比留在杭州工作要少些,但是在小岛上她可以陪着家人,听着涛声入眠,“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的根在这里。”周碧燕说。

  如今的六横岛上,海岸边多了鳞次栉比的龙门架,集镇上建起了20多层的高楼,酒吧街、风情路……10万六横人的口袋也鼓起来了,生活和内陆城市一样便捷丰富。但人们担心,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六横岛,岛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海岛文化,渔村乡愁,该往何处安放呢?

  在六横岛南侧,台门渔港将永久保留,不会被任何临港工业或者物流码头所取代,这一带海岸线将成为安放渔村乡愁的最佳所在。丰富多彩的渔家民俗,原生态的渔港风貌,在这里周碧燕能找到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不远处,六横双屿商港小镇正在建设之中,一条兼具葡式风情的老街雏形初现。工程完工后,一段湮灭在六横海岸线边的历史,将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六横岛,明朝嘉靖时称“双屿岛”,在大航海时代,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自由贸易港。当时参与双屿港互市的商人中,有葡萄牙人、日本人及浙闽沿海商人。高峰时“舶客拥万众”。由于与明朝的海禁政策相悖,随着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发展的不可控,嘉靖帝决定用武力剿灭。六横岛上这座历时23年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市场遂告消失。

  在海洋经济再次起锚、港口文化重新被审视的今天,这段历史让六横人难以忘怀。“当年,如果政策允许,由市而场,港口而港城,舟山群岛完全可以成为16世纪的香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正在为这段历史撰写电影剧本的作家李森祥说。

  在李森祥看来,中国历史以农耕文明为主线,海洋意识相对淡漠。双屿港虽然仅仅存在23年,但它留下的印记却足够深刻。正因为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让六横岛民和国内学者,对“双屿港”这条海岸线上的历史钩沉,一直没有停止。

  海洋生态,严格项目准入

  大型船舶修造,煤炭物流中转,火电机组投用……这些或多或少存在污染的临港产业,在海岸线的开发与生态保护中如何取舍?六横岛煤炭中转码头用了3年多时间,来应对这一难题。

  作为我省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每年全球各地货轮将煤炭转运至此。2013年,这个煤炭中转码头建成不久,便有周围居民反映空气状况存在问题。为此,六横环保分局对煤炭中转码头周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施经常性监测。实时监控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为公众了解环境空气状况提供便利,同时为执法提供依据。

  码头还投入巨资,实施绿化建设改造,购进大麻黄、香樟、四季杨等乔木,修建宽45米、面积135032平方米的绿化带。修建于码头边的一条绿色景观长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工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好去处。

  从卸船到堆场的输煤皮带上,都扣着坚实的防尘罩,对煤炭运输实施全程防尘。在输煤皮带转运站,高压水喷雾装置喷洒出雾化水,对途经的干燥煤炭实施喷洒,减少扬尘飞起。

  在中远船务的厂区,记者看到一条长达数公里的水泥挡墙,沿着工厂一路修建。据介绍,这是专门用来隔绝噪声和粉尘污染的,可以保证厂区周边住宅村庄噪音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仅这一段挡墙的造价就达1500万元。

  六横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对已有建成的项目进行严格监管,企业各项排放指标达不到位的,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在未来岸线项目的选择上,当地决定以引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争取把对海岸线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刚刚拒绝了一个20亿元的矿砂清洗项目,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肯定会做出正确的取舍。”当地参与招商的一名负责人表示。

标签: 横岛;船舶;生态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