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舟山改革开放40年丨从“抗”到“防”,台风天连续18年零死亡
2018年12月21日 14:53:20 来源: 舟山日报 记者 徐祝君 曹玲

  初冬时节,北风凛冽,舟山嵊山:

  半山腰,一间屋顶“披”着墨绿色渔网的石头老屋立在风中,渔网上压着一根根锈迹斑斑的钢丝网绳,斑驳的石头缝里零乱地插着木头桩,将渔网挂下来的一条条绳子牢牢“锁”住……

  年过七旬的屋主毛菊青说,这是海岛抗台土办法,以前一到台风季节,整个嵊山都是“台风屋”。“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 ”对千岛之城舟山而言,风,曾经带来的是一次次“殇”:除每年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外,更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掠夺。据《舟山市志》记载:一场吕泗洋海难就是1178条生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舟山,从抗台到防台,一套以人为本立体化、全方位防护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应对台风灾害连续18年零死亡。

  一场场风暴,一回回撕心裂肺的“殇”

  翻天巨浪中,近在咫尺的两艘船怎么也靠不拢,眼睁睁地看着3条年轻的生命被风浪夺走……

  午夜梦醒,嵊山老渔民吕金祥,眼前总会浮现这一幕,悔意由心而生:“当时脑子浑了,其实扔根绳过去就可能把人救过来了……”

  日前,在嵊山镇文化中心,80岁的吕金祥与记者聊起1959年4月的吕泗洋海难,记忆犹新:

  那年3月,吕泗洋传来小黄鱼旺发的鱼汛。次月,舟山千舟竞发首“闯”吕泗洋。吕金祥所在渔船抵达吕泗洋时正是凌晨,气象预报:“上午东南风5~6级,阵风7级”;至中午,海风呼啸,天气预报:“将增强至10~11级”。当时,一个渔业生产队只有一台收音机。

  逃!此时,海面波涛汹涌,最大浪头高达8米。身为“老轨”(轮机长)的吕金祥至今难忘那一刻:

  大风大浪中,是一船男人压抑的哭声;洋面上一艘艘侧翻的渔船,如一条条“翻白”的鲨鱼在风浪中沉浮,时不时漂过一具具落海渔民的尸体……

  那年,数以千计的舟山渔民魂断吕泗洋。“少年丧父,中年失偶,老年失子”,那一天,舟山多少家庭破碎,舟山各岛各岙,哭声一片,闻者心碎。

  这场突发性风暴,成为舟山历史上最撕心裂肺的一次“殇”。据《浙江当代渔业史》记载:“在这次风灾中,死亡渔民1479人。损失最严重、渔民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舟山地区,沉没渔船230条,损坏渔船1881条,死亡渔民和职工1178人。 ”

  风殇,何止一次!

  82岁的舟山虾峙老渔民庄珏周,在吕泗洋海难中有幸逃生,后又目睹了一个渔业村因一次风暴从繁华走向没落的悲伤:

  1985年,虾峙走马塘一对对拖船突遭风暴,船上33人无一生还,最小仅16岁,死亡人数占全村劳力的1/4。噩耗传来,走马塘的防浪堤上摆了一长排棺材,等待遇难渔民“魂”归故里。深夜的小岛,回荡着凄厉的招魂声,无人安眠。时至今日,走马塘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山上的坟墓有多少是空的。

  据《舟山市水利志》记载,1951~2002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有209次,其中登陆型台风111次,占台风影响总数的53.1%,受灾44次,成灾率39.6%。

  嵊山泗洲塘山坡上,一座纪念碑面海而立,那是人们对蒋纪周烈士在台风中奋勇救人的敬畏,其背后更是人们对那一次次“风殇”的控诉!

  砸锅卖铁建海塘,筑起冲不垮的防风大堤

  冬日午后,舟山万丈海塘,塘外碧波荡漾、塘内黑松迎风,两位老人坐在堤坝上聊天……

  望着眼前油画般的美景,老人难忘20多年前那幕:巨浪翻天、海塘冲垮,万亩良田成一片汪洋。

  泛黄的《舟山日报》记载了1997年那场台风的肆虐:“数公里海堤毁于一旦,数万亩农田汪洋一片;参天大树连根拔起,水泥电杆断裂倒塌;民房倒、码头沉,工厂被迫停产……”

  标坝不修,水患不治,永无宁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好标准海塘! ” 1997年11号台风后,省委省政府撂下“狠话”。

  饱受风殇的舟山,财政捉襟见肘,硬是咬牙将省里三年计划延长至五年,计划建设278.28千米标准海塘,预计总投资约11.63亿元。

  勒紧裤带也要上!舟山百万军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事后统计,全市共投入11亿元,其中群众捐款6593万元。

  五年后,一道道“海上长城”屹立东海之滨。业内人士估算,标准海塘的减灾效益远远超过当年投资额!

  巍峨百里,标准海塘留给海岛人的不仅是抗御风浪的物质大堤,更是冲不垮的精神大堤。

  以人为本、以防为先。近年来,舟山人一直在努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防台防风“大堤坝”。

  长塘筑防、危房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点清理、强排系统建设、美丽河道打造……工程性措施全面跟上;

  组建组织体系、完善防台预案、加强监测预警、细化避险方案、开展抢险救援、进行宣传培育……三级应急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日渐完善。“台风再大,也可以‘睏坦觉’了! ”这是金塘木渔村77户居民迁入金塘锦绣公寓后,严亚珠最常说的一句话。回忆起以前住在地质灾害点的日子,她坦言,台风天整夜不敢睡,就怕半夜被泥石流活埋。 2015年强台风“灿鸿”登陆舟山,80多岁的干先生在避灾点过夜。第二天回家,发现房子已被山洪冲垮。

  生命至上!宁可听老百姓骂声,也不要听老百姓的哭声。天灾面前,由抗变防。舟山市现已建立239个避灾场所,能容纳5.6万人。

  立体化救助,舟山防台连续18年零死亡

  开船前,“浙岱渔03667”船老大陈辉总要习惯性地刷刷手机,了解未来一周天气情况。“现在阿拉出海,船上有单边带对讲机、卫星电话,还有手机,气象信息24小时可实时收到。 ”陈辉说。

  在市气象台预报大厅,一排排电脑显示屏每隔几分钟就会更新卫星云图、地面天气图、实时监测数据……这些图片数据,就是渔民的“护身符”。

  现年82岁的邬学毅,是吕泗洋海难后首批招录的气象预报员。他记得,当年的气象数据均来自国家台,一天只播报3次,遇到灾害性天气,海上传输经常受阻。 1995年,位于普陀山的舟山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成立,接收半径1000公里,信号覆盖13个渔场,我国从北到南沿海渔民终于有了“福音”。不像过去,渔民靠室外一盏煤油灯的明灭来判断能否出海。

  气象护航是基础,立体救助是关键。

  今年8月16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浙岱渔04252”船在江苏启东市附近洋面上不慎搁浅,19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台风“温比亚”正步步逼近。

  舟山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随后,江浙沪三地布控一张海陆空救援网,救助船艇、救援直升机陆续抵达出事海域实施救援,所有渔民成功获救。“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来而无防”!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处处长吴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舟山市渔船安全动态点验平台”,将全市大小6150艘渔船点验一遍。“有了这套系统,台风天船只动态一目了然。 ”吴海回忆说,2012年强台风“海葵”正面袭击舟山,舟山南部岛屿遭遇14至15级大风。 8月8日凌晨1时30分,六横一艘系泊在码头的5.7万吨级无动力散货船断缆走锚不知去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指挥部立即启动立体化的救护措施,在6.5公里外找到了该船。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协作,硬件软件齐上。今年1至11月份,我市累计组织搜救险情96起,596名遇险人员获救;出动海事巡逻艇、专业救助船、部队舰艇和其他船舶共计586艘次,飞机12架次。市三防办统计,我市防台已实现连续18年零死亡。


标签: 舟山;渔民;台风;渔船;防风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