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平湖7月19日消息(记者王权 谢梦洁)山塘河上山塘桥,山塘桥边两山塘。在浙江平湖与上海金山的边界地带,存在这样一座“神奇”的桥。这座桥的南边是平湖广陈镇,北边是金山廊下镇,两边的村庄同名同姓,都叫山塘村。
“一桥跨两省”,这座历经百年的山塘桥将这对分属于不同省市的“孪生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落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同饮一江水的浙沪山塘也在不断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验田”,共同谱写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传奇。
山塘老街(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同饮一江水的浙沪“孪生村”
首开全国“毗邻党建”先河
在山塘桥,从北桥头的“一桥两山塘 平安一线牵”标牌走到南桥头的“一桥两山塘 党建一家亲”标牌只需要几分钟,但是这两块标牌的背后确实南北山塘两村从“一桥跨两省”到“一桥系两地”的变迁史。如今,浙沪山塘的种种蝶变,缘起于两村的党建“结亲”。
2010年,上海举行世博会。在沪浙两地推动下,南北山塘联合设立安保岗亭,这成为两村合作的首次“联姻”,也让两村尝到了合作带来的“甜头”。2015年下半年,广陈和廊下两镇组建起了跨省活动型联合党支部,正式揭开了两地合作的序幕。
2017年,两镇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首开全国具有长三角一体化特征的“毗邻党建”新模式,同时建立了全国首个沪浙联合党支部——山塘联合党支部,进一步推动与长三角毗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协同联动发展。
南北山塘在开会(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我们的建设理念是‘一带一廊’,合作共建。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党建联心、文化联姻、发展联动、民生联建、平安联防、人才联育’‘六联’合作机制”,廊下镇山塘村党总支书记杨立平说,“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首创的跨省联合组织站点相继成立,如沪浙山塘活动型妇联、沪浙山塘平安边界工作站等。同时,我们每个季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建立村干部相互挂职机制,互帮互助。”
实际上,山塘联合党支部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此。“党支部的作用非常大。以前我们两个村虽然就隔了一座桥,但基本上做活动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人力和时间都花费比较多”,杨立平告诉记者,“但现在有了联合党支部后,我们做活动都是一起做。有了双方一起协作,‘大山塘’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去。”
从2017年初步合作,提出“一带一廊”概念的“1.0版本”,到2018年深入推进两村共建项目落地的“2.0版本”,如今的浙沪山塘又紧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积极扩大“朋友圈”,正式迎来“3.0版本”。
山塘美景(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2018年,广陈、廊下两镇举办了首届跨省田园半程马拉松大赛,进一步加强了两地的互动交流。而今年,串联五镇、总长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赛道已经开工建设。“我们抓住这个契机,于日前成立了‘马拉松示范带十村党建联盟’,这也是我们两地在‘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项目”,广陈镇的组织干事李倩说。
据悉,马拉松示范带十村党建联盟由广陈镇、廊下镇马拉松赛道沿线的南山塘村、北山塘村、龙萌村、中华村、港中村、中丰村、泗泾村、中民村、中联村、友好村组成。联盟将整合毗邻资源,发展区域联动,为沪浙两地的党员、群众提供一个合作、学习、交流的好去处。
成立浙江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
常春藤生产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山塘村村部北侧和西侧,一个大型的常春藤生产基地内种植了约四十亩的常春藤植物。“我们原本的生产基地是在上海金山区的朱泾镇,由于我们生产的常春藤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山塘成为了我们的理想选址”,浙江藤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亚沛说。
记者了解到,马亚沛是北山塘那边从上海引荐而来的投资者。“马亚沛”式的人物的存在,也是南北山塘“毗邻党建”发挥作用的佐证。马亚沛告诉记者,山塘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离上海距离很近的区位优势使得他决心要在这投资落户。
“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上海人,这里离上海很近,发货方便。我们之前那个生产基地采用的是小拱棚,空间利用率有限。现在我们采用的是连栋大棚”,马亚沛坦言,“虽然这里目前开发了40亩地,但是它的产出比原来六七十亩的产出还要多,整个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一,年利润上浮了20%多。来这投资落户,就是因为我看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前景。”
马亚沛在打理植物(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据悉,该项目所在的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是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按照规划,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设在广陈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毗邻上海金山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廊下郊野公园。
开发区的规划面积为18.1平方公里,功能和产业布局方面规划有“一园四区”,即农产品加工园、四新农业示范区、浙沪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区、农旅融合示范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开发区的目标是成为协同推进建设在长三角有示范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区。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了常春藤生产基地的落地,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经”。“这个只是农业农开区主打的常春藤现代农业项目之一,常春藤项目将为山塘村每年创造集体经济收入23万余元,也为本地村民提供了60几个就业岗位,同时基地还帮扶土地流转给大棚的低收入家庭,并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老人费”,广陈镇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告诉记者。
常春藤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记者了解到,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规划确定了“瓜、果、菜”三大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都将突出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开发,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要求,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由技术先进、带动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龙头项目,将生产、加工、休闲融为一体。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农开区的成立是以产业发展激发农村活力,带动农民致富,走一条新型农业支撑美丽乡村、美丽风景产生美丽经济的产乡融合发展道路”,金建东说,“农开区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助力乡村振兴,像马亚沛这样瞄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并且来山塘‘落户’的上海投资者将会越来越多。”
携手共建 “明月山塘” 景区
致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
“山塘桥下水东流,渔火江枫几度秋。宛似姑苏城外路,烟波十里荡轻舟。”走在古老的山塘老街上,白墙黑瓦下的山塘有着一种独特的江南小镇气息。如今,一个崭新又有古韵的“明月山塘”景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介绍,“明月山塘”项目由南北山塘村共建,目标是建成风貌统一、彰显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景区,并努力打造成4A级景区。核心区面积约400亩,其中廊下镇山塘村约110亩、广陈镇山塘村约290亩。项目计划按照“粉墙黛瓦观音兜”的民居风貌,在保留原有村民市井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明月山塘”(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说起建造“明月山塘”初衷,杨立平告诉记者:“北山塘在2015年的时候就对老街进行了修缮,老街有了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他们的人气也是越来越旺,很多人前来观光旅游,我们这边的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原来不太热闹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随着北山塘的人气越来越旺,一桥之隔的南山塘却还是一片静悄悄,这让南山塘的村民越发坐不住了。2018年3月,经过两个村的商量和谋划,“明月山塘”景区建设启动,南北山塘的大改造和有机融合正式拉开了序幕。
“为了能让两边的景致看起来统一,我们特意用了和北山塘同一规划设计来负责南山塘的改造。在我们看来,两个村的核心纽带就是这条‘跨界’两个村落的山塘老街,因此我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来改造老街,也将老街从原来的96米延长到了208米,沿街商铺也统一进行了仿古改造”,金建东说。
山塘老街(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虽然在老街沿街的建筑外形上保持一致,但是在文化传承上,南北山塘则各自利用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来进行差异化的展示。“北山塘是廊下民俗苑,南山塘作为平湖非遗文化钹子书的发源地,因此建设了融戏剧观演、钹子书听唱、民俗艺术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文化馆”,金建东表示,“我们就是要在体现差异化的同时,还能让游客体验到两村融合的感觉。”
“明月山塘”的出现也带旺了景区内的农家乐。在山塘老街上经营“明月土菜馆”的“山塘媳妇”徐全妹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意旺的不得了”。“我嫁到南山塘二十几年了,自从‘明月山塘’项目开展后,我就瞅准了商机,开办了这家土菜馆”,徐全妹说,“来的客人基本都是上海人,因为我们这‘接轨’上海嘛。生意最好的是双休日,一天大概可以接待一两百名客人,营业额也非常可观。”
“明月土菜馆”(央广网记者谢梦洁 摄)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个努力接轨上海、强调两地协同发展的“明月山塘”景区正逐步形成。对于下一步浙沪山塘的融合计划,杨立平透露说,接下来浙沪山塘将推进智慧乡村的建设,引入村情管理系统及智慧停车、智慧路灯等项目。
“‘明月山塘’是浙沪山塘探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下作为区域联动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的目标是将山塘村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对于未来,杨立平充满了信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