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浙江力量
之江实验室集智攻关高原造峰
2021年02月25日 07:20:5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航 肖乐

  浙江在线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航 肖乐)新春伊始,之江实验室科技攻关即开启快节奏。

  走进工作区域,科研人员或在电脑屏幕前全神贯注优化程序算法,或在调试最新研发的设备。一个个会议室里不时传出热烈的讨论声,这是各领域的研究团队正在对照“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需求,细化各自的科研路线。

  沿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向西,之江实验室新园区即将全面投用,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科研项目将在这个未来感很强的园区启动。

  成立3年多来,之江实验室坚持集智攻关,努力建设成为解决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方向性重大问题的集团军。目前实验室共获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

  在之江实验室采访,记者的目光被墙上两行醒目的大字吸引:“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以无我之境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这正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浙江担当。

  国家战略,创新导向标

  “之江实验室不做第1001个传统科研机构,而是要做高校做不了、企业又不会去做的事,要承担能解决国家战略所需和‘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任务。”从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这番话中,能读懂实验室许多科研人员身上的使命感。

  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并跑、共同探索“无人区”的前沿创新成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的。

  包含792颗“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于一个小鼠大脑,典型运行功耗只需350瓦至500瓦——这是之江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它被装在一个普通的机柜里,却蕴藏着颠覆传统计算模式和体系架构的潜能。

  “能背诗,能感知有毒气体,能指挥机器人开展抗洪抢险演练……类脑计算构造了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大大开拓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之江实验室新型智能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工程专员金孝飞说。

  最近,他和同事们在不断更新这台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研发更多基于类脑计算模式的算法和应用。

  类脑计算国际竞争激烈,其神经元规模上限不断被刷新。让金孝飞感到骄傲的是,之江实验室集智攻关,从最底层的类脑芯片,到整个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再到软件和算法,自主攻克了这个充满挑战的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这使我国类脑计算创新实力比肩英特尔、IBM等该领域的国际顶尖研发者。

  “项目负责人必须说清楚在这个领域,国家最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个科研立项的首要原则,在之江实验室已经深入人心。

  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科研项目,推动之江实验室不断厚植内生动力,释放创新动能。其牵头研发的“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已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全面开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夯实基础;自研的智能驾驶仿真测试平台已成为国内提供极限测试案例最齐全的平台之一,并与产业界开展深度合作。

  机制创新,攻关更高效

  “我们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大科学装置,马上就要在新园区开工了。”之江实验室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李顺斌的话音中,带着跃跃欲试的兴奋。

  这一大科学装置将占据一整座独立建筑,集成之江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内生安全设备,为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提供一个虚实结合的试验环境,可以开展高度拟真的攻防演练,反复锤炼、检验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创新成果。

  从构想到建成落地,一个大科学装置往往需要十几年。之江实验室成立仅3年多,就已陆续启动多个大科学装置,并逐个通过论证,这是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惊人速度。

  作为全国最早出现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科研机构之一,之江实验室努力打破传统科技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让创新资源集聚更顺畅、多主体协同攻关更高效、多元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更合理。

  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大科学装置立项过程中,之江实验室在邬江兴、孙优贤两位院士指引下,和浙大等优势创新资源紧密合作,完成了从基础理论模型到建设、管控、运维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设计。实验室推出全职双聘机制,让浙大老师全身心投入实验室科研工作。参与项目的浙大研究生毕业后“无缝”入职实验室,继续推进科研任务。

  类似大科学装置这样需要多方投入、大兵团作战的项目,在之江实验室还有很多。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就是要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高校院所人才的创新要素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探索浙江方案。

  家国情怀,人才“强磁场”

  正在绕火星飞行的天问一号,牵动之江实验室一群90后的心。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年轻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火星探测。

  “我们既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在做国家需要的事。”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李月华说。她还不到30岁,已经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带着12名科研人员,在之江实验室这个大舞台上书写这一代青年人的家国梦想。

  他们远赴新疆,实地勘察与火星地表最为近似的雅丹地貌,并在之江实验室搭建了一个满是猩红色沙土岩石的火星模拟场。探测器车轮滚动,他们忙着采集数据,优化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调试传感器和机械设备……

  “不唯论文,但唯实绩。唯一的压力就是创新本身。只要有好的创新想法,实验室会创造一切条件帮我们实现。”李月华团队和航天五院502所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一起攻关科技难题,努力让中国的地外探测器用上之江实验室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融入中国迈向太空的壮丽进程,这样的信念不断激励着这群年轻人。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召、鼓舞着之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之江实验室逐渐形成高端创新人才“强磁场”,目前拥有科研人员1800余人,35周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占比高达78%,研究序列人员博士占比超过90%,工程序列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95%。

  

标签: 实验室;研发;科研人员;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互联网 责任编辑: 唐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2/W020210302361755920431.png

之江实验室集智攻关高原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