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袁隆平院士昨在长沙去世,浙江省科技工作者深切缅怀——
他的创新精神引领我们勇闯“无人区”
2021年05月23日 07:34:4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胡高洁

  浙江在线5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胡高洁) 对一位伟大科学家最好的缅怀,就是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前行。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当日,浙江省科技工作者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深切缅怀这位改革先锋、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太突然了。”5月22日下午,接到记者电话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张小明仍在和朋友反复确认消息的真实性。

  “在我们后辈心目当中,袁隆平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老师,大家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偶像。”回忆起与袁隆平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张小明难掩悲痛之情。

  在张小明看来,袁隆平的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后辈科学工作者。海南三亚由于气候条件优异,有野生稻存在。“袁先生很重视它,看到了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优势,然后对野生稻开展研究,并将成果利用到杂交水稻的制种上,解决了自花授粉作物杂交制种的世界性难题。”张小明告诉记者。

  “这就是科学家的一种超常的思维、超宽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张小明说。

  袁隆平曾种下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张小明对此深有感触:“这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搞科学研究要超越现有模式,要有探索‘无人区’的精神,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老是盯着教科书上的那一点东西,那我们的科研就没有突破了。”

  小小一粒种子,充实了老百姓的“米袋子”。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军曾多次与袁隆平深入交流。他表示,袁隆平为浙江的水稻农业体系指明了“种间变亚种间”的发展思路,间接促成了浙江省籼粳杂交稻的升级换代和稳定量产,让老百姓吃得“开心”“放心”。“科学家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谋幸福,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与爱戴。”王建军说。

  从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到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中国水稻学科的发展堪称传奇。几十年过去了,浙江的科技工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袁隆平这位重要的开拓者。

  “中国水稻学科失去了一座灯塔。”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研究员李春寿深情地说,就在前年,省农科院在海南陵水召开了一场科技成果鉴定会,展示浙江农业的最新成果,袁隆平专程从三亚亚龙湾赶来主持会议。该所联合浙江大学等单位在海南陵水种植的富含抗性淀粉的“宜糖米”,获得了袁隆平的肯定——“你们种得好啊!”分别后,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李春寿从地里扎了一小袋种子,认真写上地址,寄给了袁隆平,未曾想这一面竟是永别。

  李春寿告诉记者,过去浙江水稻亩产最高只有七八百公斤,在袁隆平“亩产千公斤”目标的指引下,如今浙江省自主研发的水稻品种“浙优18号”,已经在建德和天台的试验田中实现了这个目标。此外,浙产超级稻品种“Ⅱ优7954”,以及数十个高产、多抗新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累计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为浙江省水稻品种升级换代、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标签: 杂交水稻;农业科学院;水稻品种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他的创新精神引领我们勇闯“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