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5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过去一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0年6月—2021年5月,这是一段需要想象力的时间。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经济、外交摩擦仍在制造恐慌与不安,洪涝灾害又在不少地区肆虐,世界在危机中蹒跚前行。
强链、固本、思变、破圈,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长三角强势突围,合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救灾“三大硬仗”,携手交出“化危为机”新答卷,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17.6%、19.2%、19.5%、18.7%,这是沪苏浙皖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数据。作为全国重要的发展引擎,一季度长三角不但引擎持续轰鸣,还争相在深化合作、转型升级中贡献各自的长板,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得更实更深。
35.8万平方公里,2.35亿人口,囊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这个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这片被寄予厚望的核心区,正在并将持续以“大写意”与“工笔画”兼融并蓄的方式,书写不朽的时代新篇。
嘱 托
总书记亲自摁下“快进键”
在中国地图上,长江如同一条巨龙,从格拉丹东雪峰跋涉而来,跨越千万里的云月风霜,融进滚滚东海的怀抱。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地处江海之间的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令人意外。这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合作由来已久。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摁下“快进键”。
大战略体现大视野,大格局需要大作为。
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亲自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南”。
2020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举行专题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致表示,“以更有力行动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在各扬所长中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记者注意到,上海的自我定位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做强功能、做优服务、做好样板上下更大功夫;江苏表示,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江两翼联动,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浙江的谋划是,坚定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苏皖合作,发挥浙江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美丽经济、海洋经济等诸多优势,推进更多实质性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成果;安徽的选择是,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在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长江大保护上助力发力。
细心的长三角人还发现,2020年一年之中,总书记亲临三省一市逐一考察调研,既对每个省份提出新的目标任务,也对长三角地区提出了共同的使命要求。
独行快,众行远。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谋求的是整个区域发展“又快又远”,这对“设计师”的想象力是极大考验。
这一年,三省一市既共同研究、共同谋划,配合国家层面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又加强交流、协同联动,编制各自的“十四五”规划,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这也把长三角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提升到新的高度。
探 路
示范区率先精耕“试验田”
初夏,地处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湖,一碧如洗。难以想象,曾经的湖面上,还设有一道水界拦网,这是两岸泾渭分明的象征。而今,两地不仅拆了网,还合建了一座“元荡桥”,让这对曾经“遥远”的近邻,分分钟就能“牵手”。
没有国家层面的协调,跨省域水面上共建一座桥,困难不是一点点,其间有数道看不见的藩篱被一一打破。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这片由青浦、吴江、嘉善组成的2413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探索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一年多来,这块“试验田”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取得了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而示范区,也从省际毗邻薄弱区域,变成了发展要素的“集聚地”,民生福利的“共享区”。
短短一年多,何以取得如此突破?
“示范区建设,就像在‘无人区’里‘闯新路’,这里没有低垂的果实。”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报出的一串数字即是明证:2020年,在执委会办公楼里开了1079场会,基本上一天就有4个对接会或工作讨论会。盖章最多的一个文件,两省一市共盖了13个章……
大胆地试,勇敢地闯,要努力更要有智慧。在示范区建设中,执委会更像一个攻坚部队,和诸多政府部门一起,努力把政策壁垒消除后,让市场为发展赋能。去年8月成立的开发者联盟,如今已聚集了三峡集团、阿里巴巴、华为等25家行业巨头。
由于行政壁垒、同质竞争、经济差距等原因,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并不容易。
“区域合作,重在把握好‘自留地’和‘责任田’的关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在方法上,注意‘求大同’和‘存小异’,大家在部分问题上也有分歧,但大家把达成一致的问题先解决,分歧之处先搁置研究再不断推进,以此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制度创新并不空洞,最终落脚点是在高质量发展上。一年多来,示范区聚焦四类重点项目,实现了湖畔出新绿、跨界连新路、科创涌新锐、民生有新态——青浦、吴江共同启动环元荡生态岸线示范段建设;打通跨省域公交线路17条;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成后预计导入3-4万名科研人才;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建成启用,为优质医疗资源异地共享创造了条件。
红 利
一体化释放澎湃“源动力”
G60,是一条高速公路的编号,它东起上海松江,经过浙江嘉兴、杭州等地,一路延伸至云南昆明,串联起中国南部最宜人的风光美景。
G60,也是一条科创走廊的名字,9个成员在地图上恰是一个“人”字形,一“撇”一“捺”的小小扇形间,全国超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落户于此。
从车来车往的高速路,变身流金淌银的新引擎,G60的突围并非偶然。九城联动,资源共享,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手拉手”……用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吴福象的话说,“这里是长三角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将时间拨回几年前,可能谁也想不到,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长三角势力”强势崛起;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走向国际一流;苏州园区生物医药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将成为又一“国之重器”;合肥打造总投资超千亿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长三角的想象力不止于此。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形象称为“水质对赌”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
如今,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而“新安江模式”也在长三角走得更远。近年来,江苏溧阳与安徽郎溪、广德达成生态补偿机制,天目湖上游的郎溪、广德对来水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溧阳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现在,天目湖的水质已经转好,整体达到Ⅱ类水质,部分区域可达Ⅰ类水质。”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说。
两年前,长三角人对于今天的生活还缺乏想象力。当时,他们在异地看病拿药还要考虑“报销难”,办张外地营业执照还得跑过去。
“过去那些备案手续都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在嘉善的医院刷医保卡,就和在吴江看病一样方便。”在嘉善上班的吴江人钱洁再也不用为看病报销犯愁了。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已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三地超过230万参保人员在异地看门急诊实现免备案。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曾经壁垒森严的交界地正在被全方位打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三省一市越发“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万民。
担 当
高质量打造强劲“增长极”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长三角不仅要为全国发展提供示范,也要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长三角三省一市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不能被改革推着走,要推着改革往前走。具体落实中,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切实扛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
上海要做怎样的“引领者”?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这样回答: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大虹桥”正是在此理念下,迅速崛起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虹桥交通枢纽热力十足,单日客流量突破150万人次。与大交通并肩的,是虹桥的大会展、大商务。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虹桥办下来,累计意向成交额超2000亿美元。围绕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虹桥已吸引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其中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逾380家。
“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扛起高质量发展重任,江苏正在放大制造业优势。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着眼“空间相对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江苏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世界工厂”2.0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作为企业,我们享受着长三角一体化释放出的人才、科研、金融等资源。”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介绍,杉杉股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以长三角为“根据地”,正在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顶端迈进。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如何补齐短板、贡献长板?科技创新尤为关键。在合肥,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兄弟省市同步给力,2020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493个,实际到位资金74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智 慧
心连心答好三道“加试题”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来来往往”成为难题,人口流动频次高、经济联系密切的长三角首当其冲。
去年2月初,一个诞生于浙江的二维码打破僵局——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很快推广到长三角,并逐步走向全国。面对疫情“大考”,三省一市迅速研究,建立起实施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人员信息通报、省际协调事项协办单制度、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等7项协同合作机制,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
此后,长三角积极落实“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五项合作机制,为长三角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处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车辆厂在一河之隔的安徽来安县拥有125家配套企业,疫情发生后,产业链“骤断”。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机制,两地共同成立复工复产协调小组,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与中车浦镇配套的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产业链重现生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复工复产过程中,凸显一体化发展优势的最佳展示。科创走廊联席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口气”推出22款专项贷款产品和相关优惠政策,并通过绿色通道放款超2000万元。
疫情之下促复工,江苏有胆更有谋。在省内各地纷纷出台惠企业促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去年2月12日,江苏省政府发布“苏政50条”和“惠企22条”两大重磅政策,这是国内最早出台的疫情之下促发展的省级“综合政策包”。奋力拼搏下,江苏交出亮眼“成绩单”。去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2.3%,而江苏GDP比上年增长3.7%,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在抗洪救灾上,长三角人同样守望相助。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王家坝闸13孔闸门缓缓打开,白浪喷薄而出,安徽蒙洼蓄洪区则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蒙洼种养大户任超损失高达200余万元,但这个汉子没有一句怨言。
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在洪水中闪耀的王家坝精神,正是安徽人民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
因为不惧风浪,所以乘风破浪。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年,长三角人合力答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救灾三道“加试题”的胆识与智慧,一定会被铭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