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山东沂蒙山区,16岁的卢克刚初中毕业。在工地搬砖的他,每天收入1块2毛钱,日思夜想的,是能吃顿饱饭。
那年深秋,少年卢克刚穿着空心棉袄,跟着父亲拉着一船生姜大蒜,沿着京杭大运河两天两夜到杭州,在艮山门码头上岸,从此开始了在杭州卖菜的奋斗史。
1995年,卢克刚在杭州卖菜的第8年,农贸市场里发生了一件大事:2月24日的钱江晚报报道,龙翔桥农副产品市场推出“大众菜卖大众价”,这让“菜篮子”和“菜摊子”皆大欢喜。摊主们说,“利是比以前薄了,但买的人多了,快进快出拉拉平赚得也不少。”
今天,卢克刚还对这件事有印象。
在杭州打拼30年,从生姜小贩起步的卢克刚,如今已有了自己的蔬菜基地,还是多家电商平台的供应商。
卢克刚和钱江晚报一直关注的很多小店店主一样,他们的奋斗和打拼史,是“向美而生”最生动的一种注解。
南下杭州卖菜
山东父子成艮山门马路市场的“草莽英雄”
卢克刚至今依然记得30多年前到杭州的场景:“那时候条件不好的,终年风吹日晒雨淋。寒冬腊月,吹着西北风席地而睡。到了三伏天,运河边蚊虫肆虐,咬得人根本没法睡觉。”
没有换洗衣服,带着一口锅、一只煤球炉,父子俩在五六平方米的露天摊位24小时蹲守,要等卖完一批生姜大蒜,至少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然后回家拉来货继续卖。
“那时,国营菜场只在上午营业,生意后来就不怎么好了,不少市场濒临歇业;而艮山门这样的马路菜场里,有很多和我们一样24小时不打烊的摊贩,随到随卖,人气就越来越旺了。”
在艮山门摆摊了几年,卖生姜的人越来越多,卢克刚感到有了压力:“杭州人还是喜欢吃叶菜,大家抢生姜生意,不如回家种点大白菜到杭州卖卖看。”
于是,他开始卖大白菜。
后来,卢克刚又南下,从广州拉一火车皮冬瓜,七天七夜才到艮山门货运站。
这种反季节销售的广东冬瓜,当时在杭州卖到5元/斤。
“南征北战”种菜
他打开了全国种菜杭州卖菜的新局面
反季节蔬菜,让卢克刚尝到甜头,他开始寻思南下种菜。
彼时,国内蔬菜市场出现了一个爆款——西芹。1993年,第一批美国西芹从上海港进口,这种肉质肥厚、口感脆嫩的芹菜,吃起来的感觉和传统芹菜截然不同,一上市就成百姓追捧的菜市场尖货。
“西芹好卖,只是进价太贵,能不能在国内找地自己种一点?”1997年,带着从美国买来的西芹种子,卢克刚在云南昆明包了几亩地试种成功后,正式开启了自己在蔬菜江湖的“南征北战”。
冬天在广东、云南、海南,夏天在甘肃、河南、山东……每个合作基地都在1000亩左右,卢克刚种的这些菜,最终都上了杭州人的餐桌。
开启“全国种菜杭州卖”后,小打小闹起步的卢克刚,蔬菜生意做到了年销售额七八千万。
露天小摊终于也有了“根据地”:在三里亭的摊位有30多平方米,还配了冷库,卢克刚的蔬菜生意越做越红火,年销售额很快突破了1亿。
从三里亭搬到勾庄
遭遇暴雪和疫情之后的“思变”
2008年,随着城市的扩张,三里亭菜场的时代画上句号,交易市场搬到了勾庄。那年冬天的暴雪,也给杭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大雪压垮了本地蔬菜大棚,地里的菜被雪埋着,也无法收割。高速公路上又积雪、冰冻、封道。
在本地蔬菜供应几乎断档、外地蔬菜无法调运、超市货架几乎售罄的情况下,卢克刚紧急从山东、江苏的基地和收货点找人,冒着大雪从地头挑菜给杭州保供,“都是靠合作了几十年的老伙计。”
时间再快进到新冠疫情来袭之初,人流如梭的蔬菜市场一度闭门谢客。然而,这也给手机买菜平台带来巨大商机。卢克刚与七八个买菜平台有长期合作,结果销售额反比疫情前增长了30%,他也妥妥地成为了杭州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冠。
从生姜小贩,到杭州“菜王”,他一路走了35年。
安家杭州一直感恩
浮沉30多年吃过苦也收获过很多幸福
和吃不饱的少年时代相比,早就在杭州安家落户的卢克刚,现在生活无比幸福。
当初卖了两年生姜之后,卢克刚用赚的钱,把山东老家的茅草房翻新成了砖瓦房。
2006年,因为子女读书,他在余杭买了第一套房子。而如今,“两个儿子的房子,我也在杭州置办好了,全家都安心做杭州人了。”
在杭州菜场浮沉30年,卢克刚一直很感恩。他说,杭州是个机会很多的城市,有想法肯努力就会有收获。
“30多年前,是为了填饱肚子才从山东跑到杭州来找机会,那时候就是熬夜吃苦,也不怕累,年轻嘛,有的是力气。后来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求变。”同样是卖菜,从艮山门边的生姜哥到现在的杭州菜王,卢克刚有自己对生活和对奋斗的理解。“生意总有亏赚,但日子要过得豁达,无论做人还是做生意,都不要忘了本心。”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有家人陪伴,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日子有苦也有甜。
这大概是卢克刚理解的最日常的美好和幸福。
美好密码
抱着吃苦的心态,踏踏实实做事,生活不会亏待你,杭州不会辜负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