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会见了省“鲲鹏行动”计划第二、三批16位专家代表,并为他们颁发证书。记者 胡元勇 摄
6月15日,浙江科技界迎来了一件盛事。浙江高规格举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出席。
这当中,有两个细节颇值玩味。
其一,奖励大会上,一批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获得2020年度浙江科技大奖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省委主要领导离开座位,走到就坐的主席台前,亲自为其颁奖、佩戴奖章。
其二,大会结束以后,几乎是无缝衔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同会见了省“鲲鹏行动”计划第二、三批专家代表。专家代表们一一发言后,省委主要领导与他们分享了浙江推进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言辞恳切、推心置腹。
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大会和会见专家代表,省委书记和省长都是一起行动、双双出席。这样的安排当然不是巧合,它所指向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人才这一群体的异常尊重、高度重视,更是浙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决心和魄力。
(二)
科技创新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自不待言。
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必须抓紧抓牢抓实具有牵动性、创新性、突破性的“十三项战略抓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
而前不久刚刚召开的浙江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就强调,“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创新性突破性重大举措,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抓这项工作,浙江着眼的正是科技人才这个“关键”。这一重磅引才计划引人瞩目:“鲲鹏行动”计划,目标未来5年,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集聚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人才。
从省“鲲鹏行动”计划第二、三批入选专家来看,不乏85后,甚至是90后。假以时日,这些新鲜血液给浙江科技创新带来的动能必定不容小觑。
在调研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时,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对标国际先进,把握发展规律,激发创造性张力,集成力量,争先创优,加快把科创大走廊建成创新策源地。创新策源地,要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引领带动全省创新发展,这是很高的要求,很重的责任,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聚力人才这一关键,吸引更多一流人才和一流科学家来到浙江,在浙江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矢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有助于将科技创新的“小概率事件”变成“大概率事件”,推动浙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蓄水池、创新策源地。
(三)
这次奖励大会上,还有一个“第一次”:一批市(区、县)获得“科技创新鼎”——获表彰的是2020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授鼎,是肯定成绩,也是明确责任。“科技创新鼎”揭晓,说明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要压实给各地各部门。
说起科技创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这么高大上的事,应该是国家、省里操心的事吧?是大企业大集团才能做的吧?
从这次获颁“科技创新鼎”的地方看,很多区县并没有什么大帽子,甚至还有一些普通的山区县。这样的地方,怎么抓科技创新?
新昌是一个熟悉的名字。2018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昌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作发言。
公认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典型山区县,曾经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却走出了一条立足山区实际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原则:“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近些年来,新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公开报道显示,仅2019年,新昌县就引进落户“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23人,“天姥精英”高层次人才15人,入选绍兴市首批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14人。
小县也要有大雄心。新昌经验蕴藏的启示值得深思。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对各地各部门来说,科技创新并不遥远,也并非不能有大作为,而是要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想方设法探索出一条路来,坚持不懈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