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2日讯昨天,是“钱报善基金”为19岁贵州小伙小周紧急发起筹款的第七天。
因为突发的燃气意外,在东阳打工的小周全身93%的皮肤三度烧伤,至今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为了保住这个年轻人的生命,7天前,浙大二院的医生、小周的妈妈夏女士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求助。
7天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成立的“钱报善基金”为小周筹措医药费已逾83万元。
6月17日,小周进行烧伤后的第一次大手术,第二次手术(双下肢植皮手术)计划于本周后半段进行。
情况一天天在好转,最高兴的莫过于守在烧伤科病房外的小周妈妈了。“要不是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帮助,我儿子估计真的挺不下去了。”
昨天下午,小时新闻记者再次来到浙大二院的烧伤科,见到了小周的妈妈夏女士。
舍不得住旅馆,每天只吃两顿
小周妈妈24小时守在烧伤科外
比起一周前初见小周妈妈,她更憔悴了,黑眼圈很深,眼球里布着血丝,整个人消瘦了不少。
“除了出门买点给小周的医用品,我不敢离开太久。”在浙大二院烧伤科病区外,有一个不到10平米的通道区域,里面摆着七八张公共座椅,供伤者家属休息等待。
小周妈妈习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因为正对面就是烧伤科病区大门。大门一开,她就会和一众家属一样,从座椅上站起来,快步走向大门。“就怕错过任何一个跟儿子有关的消息啊。”
烧伤科病区外这一排椅子,几乎成了她这段时间的家。夜里是最难熬的,累了也只能靠着椅背眯一会儿。
身边的一些病友家属劝她,到医院边的小旅馆开个房间好好休息一下。“我哪舍得花这个钱啊,都是好心人捐的救命钱。”
为了节约开支,她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中饭并一起,有时晚上到了后半夜再去吃碗面,就想把钱留给儿子交医药费。
最近吃得最奢侈的一顿,是儿子脱离首次手术危险期的那晚,她去医院边的快餐店里点了一碗猪血,花了8块钱。
傍晚,小时新闻记者请夏女士吃了一顿饭,点了酸菜鱼、糖醋里脊和蔬菜。吃完饭后,她问饭店老板要了两个打包盒,把吃剩的酸菜汤和蔬菜打包。“半夜里,加点馒头再当一顿。”她说。
说起这些日子的曲折
她感慨:“如果没有好心人,真撑不下去”
昨天,记者还是没见到小周的父亲。“哎,我不想提他。”夏女士摇头说,他已经回东阳打工了,也不指望他。这是夏女士第一次敞开心扉向记者谈起家事。
她有两个孩子,小周19岁,小周的妹妹16岁,现在东阳做暑期工。“两个孩子长这么大没过几天好日子,我儿子虽然有些叛逆,但真的挺努力。”
小周很早就辍学了,做过厨师学徒,在服装厂打过工,也被传销组织骗走过……虽然小周三年多在社会上打拼没存下多少积蓄,但前年老家盖房子时,他也拿出了6000多元。
她一直劝儿子踏踏实实上班,多攒点积蓄。“前两年他都不听的,好不容易,今年省心了不少,没想到就遇到这事。”说着说着,这位母亲流下了眼泪。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已经稍微有所好转的生活,又蒙上一层厚厚的阴霾。“如果没这些好心人,我真撑不下去。”
每一笔善款和支出她都记下来了
要留给好起来的小周看
得到这么多好心人帮助,夏女士反复对记者说,要替她和小周转达感谢。“我没什么文化,只会说‘谢谢’,真的谢谢大家了。”
她只有一个行李包,里面除了一些换洗衣物和一条晚上睡觉盖的毛毯以外,就是各种转账单和慰问红包外壳,还有一本用于记账的小本子。
“这些是大家对我们帮助的凭据,我要一直留着,等儿子好起来了,我要给他看。”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账本和单据——
“杭州人大伯”
“6月17日有位没留名字的奶奶捐助了1000元”
……
笔记虽然歪歪扭扭,还有不少错别字,但看得出,每一笔记录都是她花心思留下来的。
她说,每当看到这些爱心汇款单和慰问红包时,她心里有莫大的安慰与动力。“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和偿还,如果以后有机会,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尽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的。要是儿子能活下来,我一定会让他好好地感谢帮助过他的人。”
对于未来,她说,还不敢去想象。“如果儿子能挺过来,我想在杭州打份临时工,一边照顾他,一边赚医药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