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20年收藏上万册红色文献,“红色收藏家”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2021年06月25日 09:15:33 来源: 小时新闻 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柴铮巍

  今年刚满40岁的卢炯,也算是一名“80后”,家住宁波慈溪市周巷镇天潭村。这几天,卢炯陪着家人在上海,不过他心里还牵挂着自己收藏的宝贝——上万册红色文献。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卢炯,为何如此痴迷收藏红色文献?6月24日,记者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继承祖业

  走南闯北搞收藏

  卢炯的家乡周巷镇天元片区很有特色。自上世纪70年代始,当地人就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去收集收藏古旧家具和木雕,目前当地片区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之一,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

  卢炯家里的古家具生意做得挺大,他的父亲还是村里的老支部书记。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卢炯大学期间就搞起了收藏买卖。毕业后,他也经常走南闯北去各地淘一些古家具,拿回老家去,请手艺人再加工,修旧如旧。“一些仿古景区和民宿对于古家具有需求。”卢炯说。

  卢炯渐渐把这门生意做成了爱好。他有计划地搜集不同的老物件。门窗、瓷器、地契,最后是红色文献。

  “在全国各地上门收古旧家具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红色出版物散落各地民间,没能好好利用起来,看了特别可惜。当时就想让这些红色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历史实物。”卢炯说,当年从老百姓手里买下这些,成本并不高。

  慢慢地,卢炯在朋友圈赢得了“红色收藏家”的美誉,朋友们知道他有这个爱好,淘到好的文献都会留着给他。后来,他又开始从旧书店、网站、朋友圈、拍卖会上去收集。20年下来积攒了上万册,花费三四十万元。

  “红色收藏家”

  分门别类办展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卢炯想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展览,把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得知卢炯的想法后,当地镇政府积极落实。今年3月,一场“温红书、忆党史”主题红色出版物展览在天元古家具小镇免费开展。展区摆放了上百种类型的红色文献资料,同时,在展览馆内还设置了学习专区,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展出的这些红色文献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都有,大多保存完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卢炯说,他收藏的上万册文献堆满了整个阁楼,可用于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展览。

  譬如在余姚横坎头村的红色书籍展,卢炯就贡献了不少反映浙东抗日历史的旧书籍。譬如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举办的“奔向延安的慈溪人”史料图片展,在宁波财经学院举办的“红色土地契约 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党史主题展,由学生进行修复装裱再展览,意义更大。

  另外,一些适合小朋友看的红色连环画少儿读物,卢炯也选了一些,放在镇上的小学巡回展,假期里就放在“暑期假日学校”。

  前几天去上海之前,卢炯专门整理了好几箱资料,是专门用于镇里将于本月28日正式开放的红色主题收藏展示馆。这个馆的面积有六七百平米,展出的红色文物绝大部分都是他提供的。

  有些文献是首次发现
  十分珍贵 

  收藏的上万册文献,最珍贵的是什么呢? 

  卢炯说,他特别留意收藏慈溪本地的党史资料。其中有关杨贤江的资料是最珍贵的。杨贤江(1895—1931)是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是宁波籍首位共产党员,1922年入党,入党介绍人是茅盾,他还是李叔同的学生。”说起杨贤江,卢炯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认为这个重要人物可以串联起宁波的红色历史。

  目前,卢炯收藏的有关杨贤江的出版物和报刊、信件等资料有几十份。“杨贤江当年主要在上海工作,这些文献都是十几年前在上海搜集到的。”卢炯说,是上海的藏友费尽心力帮他淘来的,有些是首次发现,相当珍贵。

  譬如一份1937年发表在《辛报》上的纪念文章《长眠了的英父》(作者为民国著名记者曹聚仁)就特别珍贵。“里面还提到杨贤江当时要做暨南大学校长,这个是以前研究中未发现的。”卢炯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慈溪长河镇建有杨贤江故居,但里面很少有杨贤江的文献资料,作为同乡后人,卢炯的有关收藏将填补这一遗憾。

标签: 红色文献;红色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 陈雷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6/W020210625333314927538.png

20年收藏上万册红色文献,“红色收藏家”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