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获颁“七一勋章”的百岁老人瞿独伊,就出生在萧山衙前
去年,99岁的她还想来杭州
2021年06月30日 06:30:3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张蓉

  浙江在线6月30日讯 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瞿独伊已步入期颐之年。她是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

  1921年,她出生于萧山,在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发祥地衙前镇凤凰村度过了自己的幼儿时期。如今的满头银丝,铭记了瞿独伊跟随父母瞿秋白、杨之华风雨兼程、追寻真理又淡泊名利的人生。

  衙前,是瞿独伊惦念的家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进了她曾生活过的凤凰村,感受她与这块土地的深厚渊源。

  一天接待30个团队

  杨之华纪念馆最近很火爆

  28日下午3点半,位于凤凰山脚的杨之华纪念馆已接待了当天的第14支参观团队。

  这座仅100平方米左右大的纪念馆,自今年3月以来,客流量就与日俱增,“几乎每天都有十多个团队来。最多的一次,一天内接待了30个团队,有五六百人。”馆长王国龙感慨说,特别是最近两周,原本属于闭馆时间的周日和周一,工作人员也不休息。

  馆内的常设展览有一篇章,题名《杨之华夫妇的独一》,即单独介绍瞿独伊的生平。最近一段时间,讲解员周春晓发现,不少人会在这里看着照片发出惊叹,“这就是获得‘七一勋章’提名的瞿独伊啊!”周春晓告诉记者,萧山人为此感到骄傲和振奋。

  事实上,早在5月31日,当瞿独伊位列29名“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公示名单时,这一消息就已刷屏萧山人的朋友圈。

  身为土生土长的衙前人,王国龙记得,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发着祝贺和自豪的表情包。

  去年瞿独伊女儿回杭

  99岁老人直说“我也去”

  “瞿独伊五六岁就离开了衙前,但她和家人一直很关心这里。”王国龙回忆说,2019年,在筹建杨之华纪念馆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和瞿独伊的女儿李晓云保持联系,“她不仅提建议,也为展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照片和资料。”

  2019年底,杨之华纪念馆正式开馆。次年11月,李晓云和丈夫就前来参观。

  “他们很认真,看了整整两小时,在每张照片前都停留很久,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大多是希望用词不要过于高调,尽量平实,尊重史实。”王国龙感慨说,这可能就是瞿独伊一以贯之的淡泊名利的家风,“临走前,他们还送了我三本书,包含瞿独伊对母亲杨之华的回忆。”

  去年陪同参观的萧山区党研室主任徐燕锋则对李晓云提及母亲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那时,瞿老的身体已经不太好,很多事都不太记得,只能和家人做几句简单的交流。李晓云告诉母亲自己和丈夫要来萧山看看,瞿独伊很快回答说,“我也去”。只是由于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最终,李晓云没带母亲一起来杭州。

  过往的数十年里

  曾数次回来探望故乡

  事实上,在过往的数十年里,瞿独伊有过数次的杭州之行。

  凤凰村村民、51岁的沈红卫告诉钱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瞿独伊就曾在众人的陪同下,返回沈家老宅。

  2001年7月,由于沈家老宅翻修,瞿独伊又回了一次杭州。那次,她还在衙前农村小学留下了自己的笔墨——“弘扬衙前农民运动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幅墨宝被精心装裱,至今仍悬挂在沈家老宅的院落内,感染着一代代村民。

  去年,李晓云和丈夫前来衙前时,沈红卫等四五位沈氏村民也被邀请去一起吃饭。沈红卫回忆说:“当时,他们还很关心地问我们的近况,问村里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沈家老宅既是瞿独伊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小学——衙前农村小学校所在地。如今,它已成为衙前的一处红色景点。

  作为沈家老宅的守护人,沈红卫发现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他推测这和瞿独伊不无关系,“她是萧山的骄傲。”


标签: 纪念馆;团队;十年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去年,99岁的她还想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