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现场。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浙江在线7月9日讯(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 通讯员 摇慧敏) 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离不开与大众分享考古成果。7月8日,2021“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活动继续“上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正式开放。
5000多年前的木头长啥样?它们从哪里来、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特别,又是怎么被发现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下称“良渚遗址管委会”)在公园里举办了一场解密分享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永磊是“宫殿巨型木构”的发掘者和亲历者。时间回溯到2015年的冬天。“为了解钟家港古河道的堆积情况,浙江省考古所在钟家港河道南段进行考古挖掘。没想到,这一个小铲子,竟然挖出了对良渚考古意义重大的巨大木构件。”王永磊说。
直到2017年春天,河道中陆续发掘出了一些长短不一、神秘的巨型木构件,其中3根体量较大的被俗称为“大木作”,最长的达17.2米。自此,关于木构的猜想未曾停歇。
考古发现,它们跟良渚宫殿区的建造差不多是同个时期,表面可以看到加工痕迹。比如,5号木构件凿有39个排列均匀的方形卯孔;最长的14号木构件保留了原木的形状,但两端都留有牛鼻型穿孔。专家大胆推测,这些巨型木构可能用于特别恢宏的建筑建造,通过水路运输来到这里,根据它们的尺度和形态,未来说不定能还原良渚时期的宫殿建筑。
这批巨型木构真的是用来建造宫殿的吗?王永磊表示,考古学界仍在研究中,目前还无法给出定论。
现场有观众好奇地发问:摆放在探坑内的6根木构件,是原件吗?“它们不是真的,但是真实的。”负责此次“宫殿巨型木构”展示设计的郑凯琛表示,展示棚内的巨型木构是根据2017年考古发掘的原件加以3D扫描之后,利用数字模型1∶1比例精准复原而成,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视觉外形,几乎和发掘时的原件一模一样。
“依托挖掘文物时采集到的三维数据,20台3D打印机昼夜不停工,最终将6根木构件分段打印出来。”郑凯琛介绍,这种数字化新技术大大避免了翻模及脱模过程可能给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
今年3月,复刻版“大木作”运抵良渚后,还进行了专业修复。“这是我们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来‘复原’木构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波表示,巨型木构是五千多年前良渚文明的实物证明,大众只有到现场亲眼看了才会被震撼到,感受到来自良渚先民的智慧,才会展开对良渚空间的无限想象。
“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不仅是向大众展示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朴素的生活智慧,更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社会大众拓展想象。今后,这方静躺着6根“良渚木作”的探坑将作为公园常规参访点持续“营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