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曾参加萧山跨湖桥、良渚庙前、良渚瑶山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编写出版过多部大型考古报告与学术书籍。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方向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考古30年,几乎挖遍了浙江新石器时代不同类型的遗址。
他不光是考古专家,还是考古画家。此前,我还写过一篇稿子,标题是“考古专家笔下美到爆的手绘老物件”。
他用最细达0.1毫米的笔尖,一笔笔描出细节和现场。这就是考古插图。“考古线描图最根本的,就是能够非常精确地表示一件器物的外形和结构,照片没法表现结构。”
熟悉良渚的朋友,一定看过良渚神像的线绘图,一幅很出圈的大眼睛獠牙的神人兽面像,它就出自方向明之手。
良渚反山、瑶山两地总出土玉器有1800多件(组),全部都由方向明画。而良渚人脖子上挂的“项链”,比如瑶山遗址出土的一串珠子,就有200多颗,尽管线图画个珠子也简单的,但他每画一颗,都要重新测量。如果按单件计算的话,光两个遗址,他就画了逾6000件玉器。如果把反山、瑶山、庙前、毘山、小兜里等遗址算上,方向明这20多年画过的器物总数,有好几万件。
考古工作,讲究透物见人,方向明的绘图,是另一种透物见人——考古人的细致、耐心、孤独,也是考古这项事业独有的品质。
2021年是考古百年,书香迎新要阅向未来,同时也需回望过去。方向明此次要给我们讲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这次的分享里,他将为我们盘点起源于浙江的文明因子,以及它们怎样成为中华文明的因子,此后又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与当下的中国又有怎样的联系?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的起源看浙江?
万年上山遗址被誉为“远古中华第一村”,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八千年“勇立潮头”的跨湖桥文化,出土世界最早的独木舟,是远古先民征服海洋的开始;
再看余姚井头山遗址,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我国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与资源的利用,是中国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考古学探索的第一步;
井头山、跨湖桥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漆器,坚牢于质、光彩于文的漆器,同水稻、蚕丝和玉器一样,也是原生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因素;
距今七千年河姆渡文化有发达的耜耕稻作经济,有复杂干栏的高级大房子,干栏木构建筑梁头榫、柱顶榫、十字卯、栏干卯和销钉孔等多种技法,是古代中国营造法式的传统技法和特点;
而良诸文明已经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
方向明将通过这一系列浙江考古重磅发现,带我们穿越万年,回探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角度看,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从小的来说,文明是由无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因子汇聚而成。
为什么这一次书香迎新的主题是“阅向未来”,但我们要来说一说考古,讲一讲过去的事情?
这里分享一位文物工作者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天,爱人问他:文物啊,考古啊,对人的生活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你们做的这些有啥用呢?
他没有回答,只问了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失忆了,什么感受?那很难受的。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知道过去,又何谓将来?活着,又好像没有活着。
这,也是方向明想要告诉你的事。他会跟你讲讲,这座土墩墓是怎么做的,怎么塌的;这块水稻田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长河里,如何三起三落。
人类探索历史的每一次突破,无非是这样朴素的道理——上天入地,动手动脚,寻找“小石头”,并与它们日复一日地相处、琢磨,等待质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