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严龙 摄)
韩立萍 制图
宁波市金融机构大力推动科技赋能,提升为客户服务能力。(张正伟 陈芋荣 摄)
上周五,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十四五”末,宁波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具体来说,全市金融业“十四五”力争实现“三跨越、四提升、五倍增”:金融业总资产、存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分别跨越6万亿元、8万亿元、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5%;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提升至3.5%和6200元;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分别达到200家和3万亿元;金融数字化程度提升,“浙里甬e保”成为全省标志性成果。社会融资规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保险创新项目5项指标倍增。
这是迥异于以往的大金融发展目标,需要“跨领域、跨环节、跨层级、跨部门”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系统性重构和根本性变革,建立符合宁波实际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对标“双中心”,宁波金融业如何开启下一个5年?构筑大金融,宁波有哪些优势?推进“多跨协同”,全市上下又将如何落子?
抢抓机遇“立梁架柱” 金融业发展“积厚成势”
金融作为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充满着蓬勃的发展活力。“十三五”期间,宁波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金融业“立梁架柱”平稳推进,“积厚成势”成果显著,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金融规模快速增长。到2020年末,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达到36349.4亿元,是2015年的1.4倍;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94.6亿元,是2015年的2.1倍。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全国首家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东海航运保险和中国证监会近10年来批准设立的首家内资证券法人机构甬兴证券成功落户;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永诚保险资管、宁银理财等一批平台主体相继成立。到2020年末,全市社会融资5068.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4.2倍;直接融资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引进保险资金逾830亿元。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抢抓机遇,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国家保险创新综试区深化和新推项目210余项,提供风险保障超10万亿元。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全国首创“道德银行”、信用报告评估等融资模式;外汇管理领域10多项改革试点落地。
此外,宁波市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逾1000亿元,不良率总体保持在1.6%。全国首创“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实现P2P机构清零,高质押率上市公司占比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推出十大攻坚工程 大金融“多跨协同”先行
早对接、早引进、早投放,争规模、争进度、争满意度,力争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人民币贷款和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5%、14%、7%。在此次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宁波金融系统推出金融领域十大攻坚工程,其中“开门红”决战工程一下子就显现“起跑就冲刺,开局就决战”的气势。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金融业在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上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着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创新力度和深度不够,生态环境和风险防范能力仍有不足等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球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同时对推动金融业系统性重构和根本性变革,实现“单兵突进”的小金融向“多跨协同”的大金融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
新阶段,宁波市金融业将以构筑大金融为目标,统筹全市资源“多跨协同”;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防范能力;以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为契机,推动金融业与国内国外市场有效链接;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大金融对接,助力宁波产业跃升、科创加速、消费升级、财富增值。此外还将发挥“金改+自贸”战略叠加优势,推动金融数字化改革,突显宁波金融发展特色。
今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联合相关部门,把握节奏与力度,统筹安全与发展,协同推进金融领域十大攻坚工程,为全市大金融发展先行探好路、开好局。
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
面,下一阶段全市将陆续开展金融助力共富、重大项目保供、科技制造助推、普惠金融滴灌等工程。围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靠前参与,力争全年重大项目融资2600亿元;围绕全市“甬有”幸福民生品牌打造,力争全年创新20项以上金融产品,提供涉农保险120余项,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120亿元;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畅通科技制造融资渠道,力争全年新增技改项目融资420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15%以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长30%以上。
在推进创新试点、提升产业能级方面,宁波市将深入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争取全年新增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上市及过会企业15家,新增甬股交挂牌企业500家。鼓励上市企业增发、配股、发债、并购重组,争取全年直接融资和并购重组规模达到2500亿元。打造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2.0版,力争全年引进保险资金100亿元,创新保险项目20个,新增1-2家保险机构;确保全年保费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风险保障额度增速不低于全市GDP增速。作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今年宁波市将持续深化首贷户拓展、小微园区“伙伴银行”等专项行动,力争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30%,新增普惠小微首贷户1.2万户。
此外,宁波市还将统合推进数字金融赋能工程和金融安全强基工程,数智金融大脑争创全省数字化改革试点示范应用;力争全年处置不良贷款300亿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5%以内。
瞄准“双中心”建设 打造金融“全能好手”
从“单兵突进”的小金融到“多跨协同”的大金融,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宁波市金融业将全面提升,从“单打冠军”向“全能好手”转型。
这一点,从“十四五”开局之年宁波市金融业的表现可见一斑。去年,宁波市充分发挥金融在“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金融业呈现“好、快、多、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金融服务质效好。全市社会融资规模预计超过5300亿元,新增贷款3594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金融产业发展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超过8%,成为全市第四大贡献产业。
金融改革创新多。保险、普惠金融两大国字号金融改革试验区带动效应明显,累计推出的保险创新项目和普惠金融创新产品均超过200项。此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全国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全国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建设等多项国家金融改革试点任务也纷纷落户宁波。
宁波市还扎实推进重点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风险化解工作,银行不良贷款率近10年来首次下降至1%以下,P2P网贷机构全部出清,高股权质押比例上市公司仅存4家,被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认定为风险较低区域和无高风险机构省市。
基础实力强、改革动力足、发展环境好,是宁波构筑大金融,建成长三角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底气所在。根据宁波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将坚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需求相结合、金融工作与数字化引领相结合、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简政放权与审慎监管相结合原则,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打造金融场景应用深化实践区、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区、普惠金融精准优质服务试验区、金融数字化改革引领先导区。
未来几年,宁波市将实施金融场景谋划工程,全力支持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金融在科技创新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深化“伙伴银行”“伙伴保险”制度。做实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内涵,建立文化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联合银行、保险机构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池。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与金融科技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金融业深度融合,加强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协同性管理。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搭建以“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垂直行业场景+多层次金融超市”为主要框架的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围绕提升金融发展能级,宁波市“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工程,打造保险服务“双循环”示范基地、全国保险创新策源地和保险高端要素集聚地。加快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普惠金融体验中心、农村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建立普惠金融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信贷投放向普惠小微、民营经济等市场主体倾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试点,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建设,加快打造面向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特色板块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领产业升级,打造一批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强做优资本市场“宁波板块”。
同时,宁波市金融部门还将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多样化金融市场主体体系,提高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投资企业(QDIE)、合格境外一般合伙人(QFGP)/有限合伙人(QFLP)等一系列跨境业务试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