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悠悠乡情在镜头里定格 绍兴父子用镜头记录消失的村庄
2022年04月06日 08:40:26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培庚 共享联盟绍兴中心站 徐霞鸿

  背着背包,拿着相机,清明假期,一对父子穿梭在绍兴的大街小巷,他们是60后摄影师王晓明和他90后的儿子王时雨。父子俩对家乡的山水、草木、片瓦,怀有深厚的感情。历时19年、5万多张照片、无数次走村串户的拍摄,他们通过摄影的手段将城乡改造建设前的风貌记录留存下来。迄今为止已拍摄绍兴66个“消失”的村庄,出版《越村忆》《最后的渔村——则水牌》《栖凫村》三本影集。

  《栖凫村》今年2月底出版。王晓明父子特意把新书发布会放在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栖凫村村民文化礼堂。摊开这些照片时,王晓明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告诉记者,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至2021年5月拍摄完成,父子俩多次走村串户拍摄栖凫村。“大至空中鸟瞰全景,小至台门老宅的一檐一瓦,栖凫村的多姿风情、样貌形态,悉数收入了镜头之中。”《栖凫村》赠送给了越城区档案馆、越城区图书馆等单位,以及部分栖凫村民。“虽然村子拆迁了,但我还是能从这本影集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和生活场景,要感谢王老师父子给栖凫村留下的印记。”63岁的栖凫村村民丁国家激动地说。

  村民丁国家正在翻阅《栖凫村》。

  王晓明喜欢摄影,他长期在绍兴越城区房屋征收办工作。乡愁是人们的一种普遍意识,是文化传承、历史延续的心理基础。在看不到旧址轮廓、古迹风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记住乡愁?在王晓明看来,通过摄影等手段将城市局地改造建设前的风貌记录留存下来,正是人们抒发乡情的极好依托和载体。2003年初,王晓明第一次将镜头对准拆迁村,从那时起,他就与拆迁村连接在了一起。对于那些面临拆迁的村庄,王晓明充满了感情,把这些村庄的面貌拍下来,留作档案,这是他最初的想法。在长年累月深入拆迁村的过程中,他的拍摄初心也慢慢发生着变化。“我开始从村庄旧貌延伸到一些人文的记录,之后更是以创作的理念,做足拆迁村的功课后再去拍摄、记录。”他说。

  王晓明的儿子王时雨,从2015年起也加入进来。儿子的加入,给王晓明带来新的拍摄手段。“从2017年开始,我们逐渐使用上了航拍,并用航拍、陆拍进行多维度立体式记录。”借助这些现代化手段,王晓明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角度、画面。“三本影集的航拍照片都是时雨拍摄的。”王晓明自豪地说。

  王晓明父子在越城区皋埠街道攒宫村拍摄宋韵遗存。

  当然,拍摄的过程是艰苦的。王时雨回忆,有一次,在一个拆迁村,为了一个更好的拍摄角度,他父亲爬上了一面残墙,不料墙塌了下来,人摔伤了,相机还牢牢地举在手上,保住了相机机身,但镜头还是碰坏了。“为了拍摄一张好的照片,同一个地方去好几次,是常有的事。毕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拍摄形式,定格的画面都是不同的。”

  越城区东湖街道则水牌村拆迁前全景。

  王时雨告诉记者,好的照片需要好的光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和父亲经常“蹲守”在村里,抓住各种机会和角度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拍到天黑,所有的电池都拍到没电了。“由于拆迁进度很快,经常是上一回去拍到的一处建筑,下一次去就不见了。我们就把拆后的场景也拍摄下来,算是给这个地方画上一个句号。”

  “我想记录100个村庄,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了。”王晓明说。父子俩的拍摄还在继续。他们通过摄影记录着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记录下人们越来越美的生活。

标签: 王晓明;村庄;绍兴;航拍;相机 责任编辑: 郑嘉欣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悠悠乡情在镜头里定格 绍兴父子用镜头记录消失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