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话的她,通过微信文字传来了她的焦虑和心急,“我刚刚完成了最后一单甜品台的任务,下一单在哪里?”这家杭州残联扶持下的烘焙小店,疫情之下闭店几日,让霞姐的眼里满是焦虑和不安。
她希望自己的小店能被看见,“甜品台或者下午茶,我都可以接单,我有电瓶车可以自己送餐。”
只要能够在杭州继续生存扎根下去,吴静霞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心力。(此前链接看这里)。
今天(4月26日),根据整体疫情形势,拱墅区部分店铺陆续开业,手语姐姐烘培坊也是其中之一。
重新开业了,霞姐发来一张开工照片,虽然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容,但眼睛里洋溢的希望依然流露了出来。
下午,小时新闻记者特意去手语姐姐烘焙坊看了一眼。
封店的日子都在研究新品
开店了就踏实了
下午3点多,巷子拐角处的手语姐姐烘培坊里,一场手语评选正在举行。
评委们休息时品尝的,正是霞姐制作的雪媚娘和曲奇饼干。
女性评委对雪媚娘很是赞赏,“我最喜欢这个味道”。霞姐看到对方的表情和简单手语,露出眉眼弯弯的笑容。
更多的时候,吴静霞静静地隐没在柜台后干活。
今年,吴静霞42岁,烘焙坊刚刚开了半年。
在手语翻译的帮助下,记者与霞姐聊了起来。
霞姐说,疫情平稳的时候,烘焙坊会做一些亲子活动,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都可以在店里免费学习做西点,同时还能学习手语,这个项目很受大家欢迎。
烘培坊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个是外卖平台的散客订单,另一个是单位的甜品台订单。她会骑电瓶车带上样品去订货单位,等客户敲定,就回店制作。“我一定要自己上门。”霞姐的手语打得很快,打到这句话,她突然“一字一顿”。
疫情之后,甜品台的订单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是烘焙坊收入锐减。“急啊!”这句话,哪怕看不懂手语,霞姐的表情也让人秒懂。
关店几天,霞姐也没闲着。每日,她都埋头研究甜点新品。“西点这行竞争很激烈的,听障人士做西点师的也不少,必须要有阶段性新品,才能稳定客流量。”每次新品出来,都能引发一次店里的销售高峰。
“今天第一天开店,虽然还没生意,但我的心态已经稳定多了,踏实了。”
很努力的听障夫妻
想留在杭州定居
吴静霞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她每日的作息表,把睡眠时间压缩到很少。清晨5点半,她从下沙的租房出发坐地铁,7点到达一家兼职面包房工作,中午12点,再次坐地铁来到烘焙坊。深夜,坐末班地铁回下沙。
她很努力,想要尽一切办法留在杭州。
“杭州好呀,杭州是个大城市,我想留在这里。”霞姐是桐乡人,老公(也是听障者)家在千岛湖,两口子租在的下沙一出租屋单间,1700元月租。
他们没有孩子。
老公做外卖小哥,订单不多,每个月两三千元收入。
吴静霞很在乎烘焙坊这份活计。“疫情平稳的时候,店里的营收和支出刚刚持平,但疫情一来……”霞姐手语打了一半,停下,下意识地拉了一下自己的衣角。
休息日的时候,霞姐会给老公做饭,“红烧鱼、红烧肉,老公爱吃辣,爱吃鱼。”不过,做饭一周最多只有一次。
日常开支,霞姐和老公也压缩到很少。
“最初我在包子铺做店员,每日都揉面团做包子,接触了面点之后自学了高级西点师,现在开店养活自己,能够在杭州留下来已经觉得幸福。”
吴静霞希望,烘焙坊生意能好一点,自己留在杭州的根基也能扎牢一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