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宁波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 就业率已超99%

字体:
—2022—
05/15
09:00:35
2022-05-15 09:00:35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林军 王尚卿 徐秋林

  5月15日是第32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

  宁波市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宁波市持证的本市户籍残疾人有近18万名,其中就业年龄段的有5.9万人。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就业融入了社会,实现了自我价值。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职场绽放光彩

  小光(化名)是一位智力障碍残疾人,在一家企业的工疗车间工作了好几年,但去年年底,他离职了。

  “那家企业原本离家不远,小光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以工代疗,每月能拿工资,单位还为他缴纳五险,就跟普通上班族一样。”小光母亲说,这些年,儿子的工作情况和身体状况都不错,无奈去年年底,企业搬到了数十公里外,“这么长的通勤距离太不方便了,离职也是没办法的事。”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通讯员供图

  小光待在家里,不仅没了收入,还需要有人时时看护。“经济是一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我担心他长期宅家,心理状况和沟通能力都会退化。”今年初,小光母亲焦急地来到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求助。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介入服务,很快,一个连锁超市理货员的岗位向小光伸出了“橄榄枝”。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小光正式上岗了。

  “超市的店长和店员都对小光很好,不是那种刻意的照顾,而是让他自然而然地融入;之前,这孩子还是听口令做事的,如今已经会主动跟同事合作了;现在他每天心情都很愉快,工作也越来越如鱼得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小光母亲脸上满是笑容。

  除了超市理货员、服务员、工厂工人、按摩师等传统行当,如今又有了咖啡师、快递员、计算机工程师、网络主播等新行当……随着社会对残疾人工作认可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在职场绽放光彩。

  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已超99%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宁波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5.9万人。从残疾类别上看,肢体残疾人最多,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40.05%,其次是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分别占20.10%和18.16%。从残疾等级看,三、四级残疾人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62.42%。

  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孙主任告诉记者,在政策推动、各级残联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宁波,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已超99%,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多种就业新形态,也激发了残疾人群体多元就业的创意。

  “未就业的残疾人中,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大龄残疾人是就业难度最大的。”孙主任说,残疾人的就业“瓶颈”主要是这三点:部分残疾人自身能力偏弱、缺乏技能、竞争意识不强,个别用工单位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吸纳残疾人积极性不高,就业市场上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少。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仍需要多方持续努力。

  多方合力,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直接途径。

  在政策保障上,今年4月,宁波市残联在现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的基础上,又会同市人社局等6部门制定下发《宁波市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办法》等3个办法,为我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并加大了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的奖励力度。

  在服务保障上,市残联持续完善窗口“一对一”“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等常态化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实现线上线下交互推动的就业援助格局。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积极承担全省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先行市试点任务,通过构建政策体系、打造服务平台、强化服务保障,组织实施残疾人高质量就业行动,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残疾人;宁波市;服务保障责任编辑:郑嘉欣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部分残疾人自身能力偏弱、缺乏技能、竞争意识不强,个别用工单位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吸纳残疾人积极性不高,就业市场上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