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江南药乡”磐安县新渥,已经是26年后了。26年前的9月,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才踏出校门不久,按照报社的要求,与10位小伙伴一起来到新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月,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乡土民情,还试着种植浙贝母……一段回忆悠长。因缘巧合,26年间,我曾多次来磐安,却一直没有回新渥看看,今年终于成行。
山峦如黛,云雾似幻,几分清幽与药乡调性相宜。传说南北朝时期的昭明太子萧统当年隐居于此,倡导乡民种植中药材,这才有了药乡的发端。“浙八味”药材城前,立着他的塑像,仿佛凝视着往来农人商旅,见证药乡传承与发展。
一
26年前的新渥药材市场只是传统市场模样。印象中,简陋房舍,屋顶高高,刷了白墙,摊位上堆着浙贝母、白术、元胡等本地药材样品,摊主身边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统货,等待批发。
从前的市场交易。(资料图)
如今的“浙八味”药材城生意红火。磐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浙八味”药材城换了容颜。3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分为三层,销售800多味药材,还有参茸保健品、土特产等。全国80%的浙贝母、40%的白术、33%的元胡在这里集散,药膳佐料、铁皮石斛等养生滋补品也因道地品质而出名。药材城不但有商贸,还集旅游、仓储、生活等于一体,初步具有了商业综合体的功能。2021年,药材城的交易额超过45亿元。以药材城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的“江南药镇”是全省唯一以中药材传统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到了药材城,想了解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脉络,有一个人必须拜访。他就是磐安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杨定升。
虽然已经50多岁,杨定升仍然身材魁梧、腰杆笔挺、两眼有神,一双大手温热有力。他一开口,就离不开中药材。
16岁起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贩卖中药材的杨定升,1995年回到新渥药材市场创业。靠着丰富经验,他逐步在新渥药商圈子里打响了牌子。2003年,“非典”期间,中药材原药价格飙升。用杨定升的话说,当时手中有药材的经营户和药农们等于抱着一袋金币。说来也是运气好,杨定升此前刚进了一批货,一转手,就赚了将近60万元。看形势大好,他又将资金全部投入购买药材,结果“非典”很快过去,药材价格暴跌,亏了40多万元。
“2003年,我就像看了一部奇幻电影。”回想当年的大起大落,杨定升至今还十分感慨。
失败是成功之母。杨定升是一个能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的聪明人。他琢磨来琢磨去,认定没有长期合作的厂家,没有固定的销路,加上信息不畅通,所以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就差。
没有渠道,就找渠道。杨定升开始寻找大型的制药厂来合作。同时,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药商把目光投向了刚刚在中国起步的互联网。他注册了“www.zjzyc.com”域名,找来自己的弟弟帮忙,做起了“浙江中药材市场网”。网站虽然简陋,但把品种、数量、价格以及联系电话放上去后,却挺管用。杨定升开启了通过互联网做药材订单生意的先河。
销售问题解决了,中药材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问题,又摆在面前。
2010年,磐安县政府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磐五味”,计划作为磐安中药材的中心品牌,用于本地出产的白术、元胡、白芍、贝母、玄参等5味药材。品牌需要以公司化来运行,2011年8月,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以“磐五味”的商标使用权参股,成立了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杨定升担任总经理。他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育种、整田、种植、管理、采收融为一体,并按照传统技艺,完成清洁、去壳、蒸煮、发汗、干燥、烘焙、晾晒七道工序。研究发现,用传统加工技艺生产出来的药材有效成分破坏少,药性保留充分,色泽好、易储藏、品相佳、不变味,药材质量得到了保障。
农户种植的“新磐五味”之一铁皮石斛。
2012年,“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成功申报浙江省非遗项目,杨定升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用于“磐五味”道地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和“磐五味”非遗展馆的建设。杨定升将精力投入到“磐五味”的传承推广上,从省里召开的行业会议到家乡幼儿园的中药材实践课堂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杨定升说:“根据‘药食同源’的道理,我们现在把一些药材做成健康食品,这样,药材的价值才会充分开发出来。”在杨定升的药行里,我尝了尝绿色的石斛饼干,先是微苦,后是甘甜,犹如中药人生。
杨定升,是一代中药人的缩影。靠着他们的创新前行和精心守护,磐安的中药材产业与时俱进,中药文化发扬光大。
二
在浙江大晟药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培育基地里,看见冬虫夏草活虫蠕蠕而动时,我不只大开眼界,更感到了中药材这样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产业被科技加持后爆发的新能量。
如果说,杨定升是有着吃苦精神和灵敏市场嗅觉的老一代中药人,那么,有着博士头衔的大晟药业总经理曹剑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新一代中药人。他面孔素净,手指修长,身着白色休闲衬衫,自然带出一股子书卷气。
“许多名贵药材都是野生的,获取很难。而且,采摘过程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药材的市场需求又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工厂化培育冬虫夏草,既满足了市场,又保护了环境,这岂不是件两全其美的事吗?”站在仿野生冬虫夏草培育车间的玻璃窗前,曹剑对我说道。
用手抹去玻璃上的水汽,探头张望,我看车间里没什么特别:一排排白色架子上摆放着培养盒,上方是荧光灯管。盒中有黑色泥土,土中微微露出几株“草”来,色泽有深有浅。曹剑说:“你看,露头的就是冬虫夏草的‘草’了。蝙蝠蛾幼虫要一年时间培育,虫草菌植入虫体长出‘草’又要一年。一株冬虫夏草的出品,需要两年时间。”现在,大晟药业的冬虫夏草培育车间面积已经达到1万平方米,里面养着几百万株冬虫夏草,可以实现虫、草滚动培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曹剑指点,我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车间全封闭模拟高原的气压、气温、湿度等环境,泥土、饲料都是从高原运来的。连架子上的荧光灯也大有讲究:因为虫草生长有趋光性,需要通过照明,诱导虫草破土冒头。曹剑说:“工厂化培育中试已经成功,目前正处在产业化的初期,但是离真正的规模化生产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还在努力。”大晟药业董事长施深海,出身磐安中药世家,任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多年从事中药材出口贸易,还参与了《浙江省灵芝孢子粉炮制规范》和《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等多项省级标准的制定,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标准创新贡献奖。从2010年开始,施深海就下决心攻克冬虫夏草工厂化培育的难关,十年磨一剑,陆续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科技攻关。曹剑等高层次科研技术人才在企业建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为大晟药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作出了新贡献。
大晟药业养虫草的故事,是磐安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向高端加工发展的例证之一。近年来,磐安以“江南药镇”为主平台,引进、培育康恩贝集团、一方制药、大晟药业等药企。现在,全县有中药生产企业249家,通过药品GMP认证的饮片企业7家,初步形成了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康养产品俱全的中药制造产业体系。
三
磐安全县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药材产业的兴与衰,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而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当然也遇到了许多堵点、痛点: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标准规范难、产销信息不对称……疏堵止痛,靠的是一味叫“数字化改革”的药。
药农陈庆丰在县内外种植着30多亩浙贝母,每年收获之后都要把贝母烘干后出售。他告诉我,贝母烘干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60℃以下。超过了,药效就不达标了。但是,前些年有种植户为了贪图省钱、省时间,调高烘干温度,造成质量问题,影响了磐安浙贝母的声誉。这个生产标准规范问题怎么解?
“中药产业大脑”控制大屏。磐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磐安开发的数字化应用“中药产业大脑”驾驶舱前,工作人员为我调出了几个监控画面,每个画面都代表着当地的一家共享烘干车间。没有烘干机的农户都是把鲜贝母送到这些共享烘干车间加工后再售卖的。在画面上,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个温度数值。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子林告诉我,这个数值就是烘干机的温度值。每台烘干机上都装有传感器,每6分钟把数据传输到“中药产业大脑”来,如果某台烘干机的温度超过合理范围了,就会触发警示。自从有了这个数字化的监管手段,浙贝母的药效有了很好的保障。
这只是“中药产业大脑”的应用场景之一而已。如果你是一个药农,只要登录到“浙里办”APP,找到“浙中药”应用,把自己种植的品种、面积以及农事记录数据上传,数据就会与将来的政策补助和银行贷款授信等关联起来。而数据汇聚到“中药产业大脑”上,“大脑”会通过面积和产量变化趋势,构建价格、面积和产量的预测模型,并综合重大突发风险因素,预测某个中药材的产量。在流通环节,通过综合江南药镇价格指数和全国药材价格指数,“大脑”也能建立模型,预测出明年的价格。目前,在浙江省经信厅的支持下,“中药产业大脑”已融会贯通了10多个部门的数据,同时应用共享车间组件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算法支撑全景分析、处方流转等功能贯通和中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技术表述过于抽象,陈子林的说法更具体些。他告诉我,在“中药产业大脑”上,种药材、监督种药材、生产质量把控、风险预警、云上交易、企业招引匹配和金融服务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服务都有,有的已经成熟运用,有的正在改善加强。“数字化赋能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现实。”陈子林自豪地说。
重访药乡,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所遇人与事,让我看到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坚守、传承、蜕变、成长,这些越来越成为山区百姓走上共富之路的希望……
工人在“共享车间”加工中药材。共享联盟磐安站 杨萤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