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萦绕杭州街巷,恰如人才汇聚的馥郁气象。第四个“杭州人才日”到来之际,西湖区释放出布局未来的清晰信号。
在本次杭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西湖区率先成为杭州首批“三位一体,两新融合”人才发展创新单元试点,产业赛道主打“空天信息”;紧随其后,“首届西湖商业航天产才交流会”上,神舟学院(杭州)、星载智能光电感知工程中心、省级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等相继揭牌,展现着西湖区贯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魄力。
商业航天迈入第二个十年,各地政策热情高涨,社会资本争相加持。西湖区并未止步于追逐产业浪潮的“浪花”,而是回到“创新的上游”,为整个产业开凿“人才”的源头活水,致力于推动“从0到1”的破局。
“商业航天是人才密集型产业,谁集聚了全球顶尖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持续升空的第一宇宙速度。”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西湖区商业航天从无中生有,到点石成金,靠的正是人才的强竞争力。向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布局,西湖区正为杭州商业航天产业积蓄发展的源动力。
呼唤“多边形”战士
“我国目前星座规划总量超过6万颗,而实际发射比例仅为1.19%。”会议期间,一位专家的分享,展现了当前我国商业航天的处境。这一数据差距意味着,从纸面蓝图到遨游天际的卫星,我们尚需跨越工程化落地、商业化运营、火箭运力提升等多重鸿沟。
“要尽快实现批量稳定生产、跑通商业化路径,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国科大杭高院院长王建宇说,航天技术领域对人才专业门槛高,现阶段缺乏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人才供给总量难以匹配产业爆发的需求。
对人才的渴求,更来自于城市产业能级的深远考量。
杭州商业航天方兴未艾,正在西湖区打造全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国家队、地卫二等新势力拔节生长,2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密集布局13个重点项目,产品正接入国网、千帆等星座系统。未来1-2年,随着更多大星座计划与项目落地,西湖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意味着,西湖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底气与平台,去成就一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航天人才。
航天人才,尤其是实战型产业人才,具备什么特质?
“他们不是‘打一口深井’的专才,而是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多边形战士’。”在走访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后,云栖小镇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袁骏勾勒出“人才画像”:他们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是一专多能、跨界融合的“π型人才”——既拥有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深度,又具备管理者的思维广度,更能主动融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
人才既靠全球延揽,也靠源头培养。会上成立的神舟学院(杭州)、省级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神舟之名源自神舟飞船的辉煌升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和航天人的家国情怀。”从北京风尘仆仆而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孔延辉,谈及新成立的分院时满怀期待,“这是我们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与地方合作建立分院,将订单式培养航天领域应用型硕博人才,希望将航天重大工程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杭州商业航天资源、新兴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碰撞出创新火花。”
作为我省首批省级科教融合学院建设试点,浙大城市学院—之江实验室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未来方向则更为聚焦,瞄准的是AI(人工智能)+AM(增材制造)。
从最早浙大城市学院和之江实验室因偶然“碰撞”而共同攻关多孔金属材料,再到如今成立科教融合学院、建设3D打印卫星工厂,这段历程可被视为是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生动演绎。未来,智造科教融合学院将践行“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生产线验题”培养链路,让人才实现在“实战中的培养、产业中的成长”。
既要1到10,也要10到1
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是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目标之一。
今年9月,我省首批省级产业教授、省派科技副总正式赴任。事实上,西湖区在我省较早探索产业教授模式。2024年下半年,国科大杭高院布局启动产业岗位教授选聘,欧建臻博士等6名拥有深厚产业背景的专家受聘上岗。
自今年1月欧建臻以此身份入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以来,他每月坚持4-5天走进校园,将一线产业动态与前沿技术带入教学,还带动博士后团队联合攻关。“我的产业化项目正好和学校的学科方向相吻合,还将在横向课题合作、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深度推进。”欧建臻说。
“为了让更多人才流动起来,我们正在推动高校出台《互聘人才贡献度量化核算办法》,保障互聘人才在评职称、定岗位、做考核时待遇不打折、权利不缩水。”云栖小镇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岑木军在杭州国际人才大会现场介绍。
人才流动起来,技术、场景等创新要素也正在破壁融合,实现从1到10的创新。
当天会上,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携手国科大杭高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及西湖区,共同组建了“星载智能光电感知工程中心”,目标将已有的确定性技术快速推向市场。
“我们已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百人团队,持有71项核心知识产权,并成功研制了柔性太阳能翼等关键产品。”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所长常亮介绍。未来,各方力量将围绕“将技术的确定性变为市场的引领力”,同向使力、配置资源,实现智能感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一线的真实需求,正为源头创新提供精准的路线图。一种“从10到1”的反向创新模式,在西湖区逐渐清晰。
以国科大杭高院的“面向地下管网恶劣环境气体传感器”项目为例,研究团队最初聚焦于单一灵敏度的极限突破。直到来自工程现场的需求直接反馈至实验室——传感器必须在湿度100%、温度逼近50℃的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向推动了研发从追求单一指标到满足综合性能的跃升,形成了“市场反馈-研发攻关”的闭环。
在欧建臻看来,这种由产业需求反向驱动科学研究的机制,正是“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中,人才流动所带来的深层价值。
创新如呼吸般自然
商业航天迈入第二个十年,各地竞逐日趋激烈。北京海淀凭借“中国卫星之乡”的深厚积淀稳居龙头;上海以航天科技八院为基石,在闵行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园。
杭州西湖区如何找准自身生态位?答案指向一条路径,让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服务于产业的最终目标。
从为期两天的西湖商业航天产才交流会可以看出,面对行业“结构性过热”,西湖区不仅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持续投入,更在自我优势的探寻和坚定中,显示出以“长期主义”定力穿越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从赛道看,西湖区将AI+航天作为未来参与竞争的优势所在。云栖大会、数贸会上,人们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AI。AI和商业航天也无时无刻不在对话,成为西湖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它从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汲取能量,也参与塑造着它的产业未来。
战略已经层层展开,以入选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为契机,西湖区聚焦卫星载荷核心部组件生产制造,将产业根基夯得更实;同时还在做两件更为长远的事,一是联合之江实验室、地卫二等进军太空计算领域,二是牵手海南航天局,布局卫星数据与太空贸易产业生态,为未来产业增长埋下关键的伏笔。
2024年,杭州市民营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61.5%。这是杭州、深圳等创新力较强城市的明显特征之一。“活跃的民营经济是下一步区域科创竞争的关键,西湖区可发挥辖区内企业的创新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快适配多元化场景,为破解当下商业航天的共性问题提供路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春来表示。
西湖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沉甸甸的科教金名片。西湖区的两院院士就有50人,引育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503人,集聚46家科研院所,以及近80%的省级科研院所等高能级平台。云栖小镇如滴水般折射西湖区的科教生态,不过18平方公里就集聚着多家国家队、央企力量。
这带来了人才的外部性效应,航天产业链的上下游、实验室和企业的交流成为常态,创新不再囿于实验室,而更可能迸发于某次教授和企业家“串门”的头脑风暴中。在两新融合加快推进中,创新的逻辑还在改变,不断迈向场景驱动、产业驱动。
在其中,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正如这次西湖商业航天产才交流会上人们看到的一样,站在台前分享的是国科大杭高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创新主体;参与研讨会讨论的,也是长三角各地的商业航天企业,这暗合了当地政府的理念:政府更要搭建创新生态,通过体系化的机制创新,让创新要素自主汇聚、创新过程自然发生。
小镇显眼处的飞天5K雕像上,雕刻着一句座右铭:“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这信念,曾孕育出飞天5K和城市大脑;同一种信念,如今正驱动云计算迈向太空计算的“二次飞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