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平阳县山门镇积极响应县委创建“初心起航之地·红色志愿之城”工作部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等活动。
在山门革命老区桥西村曾有这样一位老革命,他叫胡孙节。虽已亡故,但老区群众至今还经常提起他和他的母亲杨氏、大哥胡孙超、二哥胡孙鑫、弟弟胡孙斗。
近日,记者跟随山门镇红都志愿者卢婷婷走进胡孙节的小儿子胡敏家里,听他讲述他们家的革命故事。
“革命的好母亲”杨氏
送四兄弟参加革命
胡孙节于1925年出生于山门镇百坵田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底,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在包括平阳在内的浙闽边区。1936年9月,粟裕率挺进师在瑞(安)平(阳)交界葛藤湖与浙南红军游击队会师。1937年春,刘英率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来到平阳北港,以平阳为中心,领导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保护当地百姓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他的母亲杨氏。
1938年3月,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杨氏获悉后,送大儿子胡孙超入伍,后胡孙超在战斗中受伤致残。1940年,杨氏又动员二儿子胡孙鑫参加青年抗日自卫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员身份暴露,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抗战前线为国捐躯。
大儿子致残,二儿子牺牲,遭受沉重打击的杨氏继续教育三儿子胡孙节参加革命。1942年7月,胡孙节入党。10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历经反“围剿”的“百坵田十八山”“穹岭头”战斗,以及攻打“灵溪警察所”“灵溪区公所”等战斗。
抗战胜利后,杨氏又送小儿子胡孙斗参加浙南游击队。1947年,胡孙斗所在的队伍被叛徒带领的便衣队包围,在突围时为抢救党的重要文件而牺牲。胡家四兄弟参加革命“一残二烈”,满腔热血无怨无悔献给党的事业,在平阳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光辉一笔。时任原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和当地群众都称杨氏是“革命的好母亲”。
不惧生死
老革命为战友向险而行
“父亲很少跟我讲家里人的革命故事。在我印象中就讲了一次捡了一条命的事。”胡敏回忆起胡孙节的往事。1947年,时任平阳县委组织部长的洪汝兰为掩护知识青年和交通员脱险壮烈牺牲,敌人将他的遗体埋在飞云江南岸黄坑浦涂坦,那里离国民党驻军团部不到100米。
洪汝兰牺牲后,平阳县委几次想把洪汝兰的遗体运回来安葬,因为埋葬地离敌人太近,易出危险,不敢轻易行动。1948年8月,县委派胡孙节和洪汝兰的弟弟洪汝德及吴可外,跟着大坑的保长苏尚田父子前往平阳坑。5人带着一把短锄头、两只布袋和两斤烧酒,半夜摸到了目的地。
当时,只有胡孙节和吴可外两人带了手枪,以防万一。他们打算,如果被敌人发现,胡孙节掩护洪汝德和苏尚田父子撤退,再和敌人拼命。万一拼不成功,就准备跳江就义,决不给敌人留下活口。他们小心翼翼扒开表土,摸到了遗体,从手的感觉知道遗体只剩下遗骸。胡孙节口含烧酒,慢慢地把遗骸从江泥中一块一块摸上来,装进布袋,拂晓时回到县委机关。
共产党人离休不离岗
赓续红色根脉
新中国成立后,胡孙节曾任平阳县委常委、副县长,瑞安县委副书记、县长,温州地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平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84年离休,浙江省委批准享受地师级待遇,认识他的干部和群众都尊称他为“胡老”。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在家庭里胡孙节有自己的做法。他在瑞安工作时很忙,每天要处理各种事务,但是只要一有空,总是会给孙女讲故事,讲浙南游击队浴血奋战的革命奋斗史,讲亲人们为革命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讲自己参加游击队的生活,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在离休后,胡孙节“离休不清闲,继续做贡献”。他接受了县委的安排,做关心下一代的工作。1990年9月,平阳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胡孙节是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协会明确青少年教育是长期的工作,要打持久战,必须建立一批教育基地,组织一支宣讲队伍,编写一套合适的教材。胡孙节也当上了宣讲团的宣讲员了。
之后,胡孙节经常“今天跑这个学校,明天到那个学校”,他讲平阳的革命斗争历史,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个人参加革命的体会;他还和协会的同志们一起,邀请县委党史办、县民政局的同志一起编写宣讲教材;申请选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青少年的教育参加相关活动,做了数百场报告。1995年,胡孙节被评为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省级关心青少年功臣。
“我的父亲常常说,自己是山里一棵松,永远屹立在山顶上。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兢兢业业,积极为党工作。”胡敏说。
这位老人从追随共产党投身抗日洪流那天起,就没想过干革命要为家庭谋私利。和平年代身居要职,离休后威望不减,继续为教育下一代战斗。有一首歌中唱到:革命人永远年轻。也许,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