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良同志,你好,你托人带来的笋干收到了,谢谢你的关心。1981年新年到了,寄上糖果一筒,向你和家人表示祝贺,望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此致敬礼,粟裕,1981年1月1日。”
这是一封粟裕将军写给浙江省松阳县安岱后村党支部书记陈秉良的一封信。一个是远在北京的粟裕将军,一个是深山村庄的党支部书记,是什么让两人之间有如此深切的情谊?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带领下,几经转折来到安岱后村。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睡在廊桥上;为了了解群众疾苦,他们学习浙南方言,走家入户;为了救助饥荒灾民,他们严打土豪劣绅,开仓济贫。而村民们为掩护红军疗伤,专门搭建了红军寮,七八名村医悉数集结。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安岱后村村民在弹尽粮绝后依然顽强奋战。在驻扎的一个星期里,粟裕与安岱后村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80年秋,安岱后村村民托人把家中的笋干带给远在北京的粟裕将军,以表达惦念与感激。本以为与粟裕将军的联系就此终结,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1981年元旦来到了这个小山村:粟裕将军回信了,还寄来了一盒糖果。陈秉良说:“这是粟裕将军在告诉我们‘先苦后甜’的道理,我把糖果分给村民们,但很多人根本不舍得吃,存放了好多年,有些老人直到去世前,那几颗糖还留着。”
这是怎样的军民情谊,可以穿过峥嵘岁月横跨千里?这是怎样坚定的信仰,可以让这小小的几颗糖,珍宝一样存放?
如今这封信已经泛黄、糖果盒已经锈迹斑斑,它们连同红军桥、粟裕旧居、红军主会场等革命遗迹一起,成为安岱后村村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烽火岁月,但这些革命文物,让我们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它们诉说着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凝聚着革命先辈披荆斩棘的壮烈无畏,沉淀着军民之间殷殷切切的鱼水情谊。
(浙江省建设厅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