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深读丨清明前夕,宁海万人寻访无名英烈:英雄无名 功勋不朽!

2021-04-01 15:14:2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晨辉 陈醉 共享联盟宁海站 陈云松 徐铭怿 通讯员 王丹丹
 


  您的名字无人知晓,您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宁海大佳何镇大佳何村老街上,村里老人指着新茂店廊檐下的石板阶沿,讲述1949年6月底那惊心动魄的一天里,8位战士在这里抛洒下热血的故事。他们是解放宁海的先遣小分队,英勇战斗到弹尽粮绝。就在他们牺牲的几天后,宁海解放了。

  每每听老人们讲起这个故事,大佳何村村民何晓道都会热血沸腾,同时又深深惋惜,不知道这8位战士姓甚名谁,更不知亲人何在?今年清明前夕,何晓道将一份还原8位无名烈士事迹的“千言书”交到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里面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花半年多时间走访、整理、核实而来的。

  从“无名墓碑”到鲜活的英雄,何晓道的“千言书”在宁海引发热议,一场寻访无名英烈的活动,也在宁海全城兴起。近万名普普通通的宁海人,为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走到了一起。

  英雄不朽靠的是精神

  看过何晓道“千言书”,很多人忍不住要去新茂店廊檐下的石板阶沿上看一看,老街就这么猝不及防地热闹起来。

  这是何晓道用半年时间追寻来的故事。为了将自己从小听说的8位烈士故事记录下来,2020年10月起,何晓道走访了5个村庄,找到了30多位曾目睹他们作战的老人。这些老人中,97岁的大佳何镇陈戴村村民李火才,最让何晓道动容。

  “战斗发生在1949年6月,当时,国民党民团在海防巡查。在大佳何镇陈戴村海边的娘娘山脚下,他们发现一条单帆小船停在岸边,正要上船盘查时,帆船里响起了枪声……”3月28日,记者见到李火才,他说,自己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讲述这个刻在脑海里的故事了。

  这是最近常见的一幕场景:李火才坐在石阶旁,给来来往往的人讲述发生在石阶上的故事。他当年亲眼目睹这场惨烈的战斗,如今要在离烈士最近的地方,以这种方式缅怀,让人们记住他们。

  在老人的回忆里,枪声是在淘畚屿山上响起来的。当时他正在边上捕鱼,看到国民党民团有几十个人,而解放军只有8个人,他们的子弹打光了,就搬起石头,砸向敌人。

  “听到枪声后,我丢下工具就往边上的吴家村跑。跑到半路,听到一声声高喊的口号‘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我一时忘了害怕,停下脚步,回头看到了终生难忘的那一幕。” 李火才说,当时他见到4位解放军战士被民团押到冷水坑坝,绑在柱子上,每个战士的脸上都是视死如归的坚毅。李火才说,虽然至今不知道那些战士的姓名,但他们英勇赴死的神情和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口号,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

  连日来,强蛟镇300多名中小学生分批来到峡山村大屿山革命烈士墓前,向烈士敬献花篮,并聆听退休教师王成恕讲述烈士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

  “当时我很不解,这些战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连死都不怕?”李火才说,不久后,宁海解放,他找到解放军部队,说出了内心的困惑。有一位战士告诉他,支撑他们奋勇前行的,是坚定的信仰。那时起,李火才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1年,李火才光荣参军,在部队表现优秀,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退伍后,李火才又热心参加家乡建设。1964年,李火才担任陈戴村大队书记,一干就是15年。

  在李火才的带领下,陈戴村海边滩涂搞起了养殖,一座堤坝串起整片海域。日渐富裕的生活,让乡亲们对当年的英雄有了更深的怀念。“每每有难处的时候,我就会来老街的石阶上坐坐,想想这8位战士,想想他们的一声声誓言,我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李火才的讲述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没有想到,这些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曾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何晓道说,他写这封“千言书”,就是希望更多无名烈士能够被人记住,更多感人的故事,能够被挖掘。

  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无论是李火才坚持不懈的石阶旁讲故事,还是何晓道半年时间的不懈追寻,以及这个清明节宁海全城寻访无名英烈行动,其初衷殊途同归——传播英雄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

  寻访无名英烈活动启动10多天来,寻访者先后踏遍10多个乡镇,向上百位知情人员了解、核实情况,收集到几十位无名烈士的事迹。而更多人通过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的报道,关注并参与这个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从此记住了无名烈士墓的位置和他们的故事。

  让英雄不朽的是他们的精神,就像8位战士让李火才老人从没有忘记一分。

  当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故事,逐渐浮现,曾经冷冰冰的无名烈士碑,不仅在目击者们的讲述中复活,也在越来越多知道他们故事的人们记忆中高高耸立。

  寻访英烈就是在寻找共同价值

  “我心光明,夫复何言。”寻访英雄,就是为了寻找和守护那颗“光明之心”。

  33岁的郑翔骏是寻访队伍中的一员,出生在和平年代,衣食不愁的他几乎从未想过,幸福生活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直到这次一浪高过一浪的寻访无名英烈行动,刷屏微信朋友圈,也抓住了像他这样年轻一代的心。

  “每一个寻访的故事,我都会认真地去看,原来,我们身边曾发生过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翔骏说,正是受这些故事的感染,他决定加入寻访者的队伍。3月29日一早,郑翔骏便循着烈士的故事来到大佳何镇井栏村。有一位烈士就葬在村口的黄家山上,山不高,却很陡峭,行进了10多分钟,他在一大片坟墓的最前排看到一座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而让郑翔骏挪不开眼球的是,清明未至,墓碑前已摆上了好几束祭奠的鲜花!

  “肯定是我们村里人!”过路的村民很肯定地告诉郑翔骏。每年清明前夕,他们全村人都会上来祭奠,为这位无名的解放军烈士扫墓早已成了小村的传统。一个星期来,郑翔骏走访了村里10多位85岁以上的老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眼中的烈士。

  那是在1949年夏天,一支解放军部队向象山方向行进,在井栏村临时驻扎修整。如今已87岁的村民林开培曾和住在此处的战士们有过多次接触,他说,部队刚来的时候,由于不了解,村民们不敢靠近,战士们就在廊檐下席地而卧,还主动帮村民挑满水缸的水,渐渐让大家感到亲切。部队中有一位30岁左右的战士,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伤,就在村里休息,和村民们讲革命的道理。

  “我记得,他和我们说,全国就要解放了,到时候,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大家会过上好日子。”林开培说,战士的话,让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几天后,这位战士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好多村民都流下了眼泪。

  正如战士和乡亲们所说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了,这更让村民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正是无数的英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郑翔骏也理解了,全村村民全力守护的不只是一座墓碑,更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根。

  “当时村里把烈士墓迁到了公墓,我哥哥负责公墓管理,他就带着我一起祭扫。”村民郑在朝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前后,郑在朝和哥哥一起在公墓祭扫后,都会来到无名烈士墓前,清理杂草,祭扫烈士墓地。哥哥去世后,他默默继续守护着无名烈士墓。“烈士的故事都是听老师和村里长辈们说的,当自己也成了父亲,我经常跟村里的孩子们讲英雄的故事。”郑在朝默默地望向埋葬烈士墓的山头,“现在我的年纪大了,希望孩子们能接好我的班,继续守护烈士墓。”

  故事发生时才4岁的郑小青曾是村校的老师,他每年都会带学生来到墓碑前上一堂《守护无名烈士墓》的爱国教育课。20多年前,郑翔骏便是这课堂上的一员。“小时候并没有太多感受,但通过今天的寻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在这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故事里,我们要找寻的是影响我们一生的精神价值。”

  在大佳何镇井栏村,郑小青(左)带着他曾经的学生郑在朝给烈士墓献上鲜花。

  守护英灵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一次次寻找,一群人联动,就像一个漩涡荡开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寻访团的成员,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也越传越广。

  宁海县岔路阳光公益服务社负责人王乘红的名字起初并不在寻访团的名单上。这位小有名气的省“最美志愿者”得知宁海有许多无名烈士,便和镇上几位退役军人组成志愿小组加入了寻访行动。

  “我们村有座烈士墓,烈士姓甚名谁不知道,只知道牺牲于一场战斗中。”3月29日,力洋镇小青村的线索传来,王乘红带着他的志愿小组又出发了,挨家挨户寻找年纪稍大的村民,搜集烈士资料,让英雄不朽靠的不仅仅是墓碑和名字,更是在他们手中一点点还原的英雄故事。

  此前,王乘红每年都要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而这次真正去寻访才知道,战争时期,宁海就有上万人投身战场,目前,全县有名可查的烈士有148人,无名烈士则不计其数。每次站在无名烈士墓前,他总在想,这些烈士为了解放宁海牺牲了,虽然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他们在宁海这块土地上洒热血,其实早已跟当地每个人分不开了。

  在大佳何村,党支部书记何荣盛翻开了村志,里面记录着近百年来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每一位村民的简介。翻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记录时,记者看到,有4个姓名后面都注明了8个字:出征抗日,迄今未归。

  “当年,他们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外出求学,但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他们都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投入到战斗中,这些迄今未归的,大多牺牲在战场上。”何荣盛对记者说,之前,他们也曾想过,寻找他们的遗骸,让他们安葬在家乡。“但是后来我们觉得,在祖国的某个地方,也一定会有人,像我们守护村里的无名烈士一样,在守护他们的英灵,这些战士的精神,也一定在更多的地方得到了传承!”

  英雄精神得以无尽传承,最重要的就是重新连接起他们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桥梁,也就是让英雄的精神活化进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里。

  “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有些精神,也需要我们来代代传承!”在强蛟镇峡山村大屿山革命烈士墓前,记者见到强蛟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彦婷带着100多名学生,前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

  周彦婷清楚记得,1997年,烈士墓和纪念碑已十分破旧,当时的校长王成恕倡议重修革命烈士墓,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赞同,几乎每一户村民都捐了款。当年还是4年级小学生的她也拿出了10元零花钱。不到一周,3万多元的修建资金就募齐了。2017年,村民们又集体倡议,再次重修这个烈士墓,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拿出10万元钱进行重修和改造,不少村民参与其中。“大家的想法都很一致,就是要让烈士们永远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让革命精神,更好地得到传承。”一位村民说。

  如今,这场寻访行动已带动了当地近万人自发参与,有人将英雄的故事上传到网络,发动各地的战友及热心人寻找线索;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伸出援手,提供无私帮助。而在这过程中,民间自发组建“无名烈士亲人团”的呼声一天比一天强烈:“我们愿意当无名烈士的亲人,每年都去祭奠他们!”

  “他乡”变“故乡”的背后,正是英雄精神一步步融化进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坚实力量。

  大佳何镇大佳何村老街。拍友 徐铭怿 摄

  【浙江新闻+】何晓道“千言书”(节选)

  阶下英雄

  老街老人们记忆中最难忘的英雄烈士旧事,一定是八位解放军战士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军过长江,克沪杭,逼宁波。1949年6月的一天,国民党民团发现一条单帆小船,停在陈戴村海边的娘娘山下,正要上船盘查,帆船里响起了枪声。枪响也是警报,民团很快在海塘堤岸上形成包围圈,人也越聚越多,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后来单帆小船上冲出八位解放军战士,六男二女,快速突破塘岸民团围攻,转移到娘娘山上。从天亮打到黄昏,八位勇士弹尽粮绝,被民团用绳子把勇士绑到老街,在上街头新茂店廊檐下石板阶沿上排排坐着。住在老街的文华老人反复告诉我,八位战士都只有二十几岁,女的生得白皙美丽, 男的也生得面清目秀, 一看便是城里读书人家出身。没过多久,上司命人把八位勇士拖到冷水坑坝枪杀了,族里长老和街坊善人把遗体草草葬在溪边树林之中。

  没过几天,长江兵上半夜经过老街,下半夜解放大军便追赶而来,也从老街经过。街上老人告诉大军石阶上的血迹,讲述前几天发生的故事。大军战务在身,匆匆过街,也没有具体交代。老街上的八位英雄竟不知姓甚名谁,也不知是何地何籍。直到四十年后,才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从冷水坑坝乱石堆里起出勇士遗骨,移到后洋山上建墓立碑,供人凭吊。

  上街头新茂店的石板阶沿还在,如果仔细辨认,说不定仍然可以见到英雄的血迹;也许经过七十多年的岁月洗涤,已经了无痕迹。但是,只要老街还在,八位英雄真实的故事一定会代代相传。

  成此短文,是为英魂祭。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党史学习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