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前线寄回的一封家书

2021-08-16 17:19:55 浙江学习平台
 

  在衢州江山档案馆内,珍藏着一封朱锦章烈士从抗日前线寄给父亲的家书。这封用毛笔书写的信件,不仅字迹遒劲有力,堪称墨宝,而且内容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对父亲的挚爱。1985年,这封家书曾被收入《浙江革命烈士书信选》,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引用了朱锦章烈士信中的豪迈誓言,并高度评价了他崇高的献身精神!

  朱锦章系江山长台人。父亲朱曜西,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直接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联络家乡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斗争,并担任江山最早党组织中共江山小组组长。1932年,他出任隶属于闽北特委的中共江山县任书记,与苏区红军取得联系,积极筹备边界工农武装暴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江山清湖时,曾随红军北上,担负沿途的宣传工作。后在皖南祁门战斗中失散,辗转返回江山。抗战初期,积极投入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恢复党的组织关系后担任中共江山支部组织委员。出生于1908年的朱锦章,生活在革命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自少年时代起,便追求进步思想。他嵩高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和店员,后考入省立第八中学,在校因学习勤奋、思想进步,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主席。

  1926年,江山的热血青年正在筹备迎接北伐军的到来,以及开展“二五减租”的宣传活动。这时学成回乡的朱锦章,便投身其中,并加入县党部组织的化妆宣传团,负责团务工作。宣传团奔赴江山24个乡镇,利用演节目、开大会、访民众、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宣传活动。朱锦章所负责的各项工作,总是有声有色。翌年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父亲朱曜西被捕入狱,他也遭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于是,朱锦章毅然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只身投奔北平民族先锋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个月,即1937年8月,朱锦章离开北平,前往山西。他先在太原少年先锋队政治部工作,任总务科长兼秘书。后来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先后任第三纵队政治处宣传科长、第二纵队敌工科长兼秘书等职。在抗日前线,朱锦章利用战斗的间隙,多次给父亲写信。他记挂着父母和外祖母,记挂着妻子希贤和儿子燕生兄弟,询问“家中大小安好否?”希望父亲如能通邮时写信告诉他。他念及家中的生活,几次想寄点钱回去,却“均以战事影响,邮汇不通,深以为憾!”他深爱妻子,但在战争年代,革命夫妻聚少离多,“在临汾时曾见面数次,后以战事紧张,遂南北别离,迄今尚无信息”,牵挂之情,溢于言表。据后来所知,夫妻俩临汾一别,便成永诀。其妻希贤抗战之初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工作。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以红军为榜样建立起来的第一支山西新军,是以中国共产党人负责组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于1938年8月1日,抗战胜利后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朱锦章在这封托友人赴西安之便寄父亲的信中,既介绍了部队的概况,为人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又谈起了因流动作战,衣服被褥用具尽失物质极感缺乏的状况,体现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他那为民族解放随时准备奉献一切,乃至牺牲生命的铿锵誓言,更是催人泪下,感天动地。信中写道: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不知多少赤子“抛弃了戚友,离别了爹娘,参加了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作了壮烈的牺牲!”为了民族解放“我们就是牺牲了一切,甚至最后一滴血,也并不怨恨,并不惋惜!”1938年9月,在保卫临汾的战斗中,朱锦章与日军作战,浴血杀敌,英勇献身,以自己的壮烈行动,实践了生前立下的豪迈誓言,年仅30岁。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党史学习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