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木刻版画《侵略的罪证》《抗战归来》和《街头》是当代画家邵克萍四十年代的代表作,这三幅作品以耿直无畏的锋锐气质,敏锐直接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场景,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侵略的罪证》
《侵略的罪证》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日机飞过,炸弹呼啸而下,房屋田畴顿成一片焦土,百姓们四处逃命,画面近处的是母亲怀抱女儿惊慌奔逃,一边回头张望落地的炸弹,脸色惊恐异常,怀中的女儿右手捂住眼睛,不敢看空中遮天蔽日的轰炸机。“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史”,这一幕邵克萍曾经多次经历,令他毕生难忘。
《抗战归来》
邵克萍是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半路洋邵家人,幼年丧父,1931年到上海当学徒,业余习画。抗战时期,邵克萍到浙江临安於潜,在《民族日报》社任美术编辑。《民族日报》在浙西抗日前线影响较大,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参与办报。邵克萍为新闻报道和副刊作品配插图,1940年他开始木刻创作。
1942年日寇侵略浙赣铁路沿线,邵克萍携妻儿逃难到江西铅山县,沿途遭受日机狂轰滥炸,同胞的死伤惨状、血流遍野令他难以忘却,便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幅《侵略的罪证》。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抗战归来》《战斗运输队》等,真实记录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日的历史场面。
抗战胜利,邵克萍回到上海,表面繁华的大上海,劳动人民却过着衣不蔽体、忍饥受冻的生活。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蜷缩在凛冽的寒风里,身边搁着一个要饭的铁桶,而一旁少爷小姐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后面跟着胖墩墩的小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街头》强烈而深刻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街头》
新中国成立后,邵克萍倾注全部心血,热情讴歌新的生活,创作了大量色彩明丽、形象生动的优秀佳作。“现实主义,我一直坚持,不东张西望。”这是他一贯遵循的艺术主张。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都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呈现出版画艺术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魅力。在长达七十年的刀木岁月中,他创作的许多作品被视为时代经典,而被国内国际主流艺术馆、博物馆(如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法国两次大战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收藏。